地道流利的中文、清晰縝密的思路、溫文爾雅的舉止在南開大學一年一度優秀學生的盛大頒獎典禮上、在哲學院邏輯學專業的課堂上、在和記者面對面的交流中,24歲的小伙子施嘉睿常常讓人產生錯覺,這就是一個和中國的許多大學生并無二致的熱愛哲學的帥氣年輕人,只有那深眼窩、高鼻梁會不時地提醒你他的英國留學生身份。
上輩子是中國人
家人和中國并無什么接觸的施嘉睿,從小卻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感興趣,這讓他的父母都感到意外。我媽媽常開玩笑說我上輩子肯定是中國人,她不知道我為什么會那么喜歡中國。施嘉睿笑說。
終于,2009年高中畢業以后,施嘉睿來到了這個他向往已久的神秘的東方國度,在新疆奎屯的一所中學做了一名教英語的志愿者,在中學里教了一年的英語。他回憶道:那是很美好的經歷,在那里發生的故事既有趣又新鮮,改變很多我對待人生和未來的態度,所以我當時就已經很確定,我要更深刻地了解這個巨大并充滿多樣性的國家。
本來只是想用一年時間來中國看看再回英國念大學,但沒想到一年變成三年,三年又變成了六年。在做志愿者時,學生們認真學習英語的勁頭感染了施嘉睿,他決定留在中國學中文,于是申請了北京語言大學的漢語培訓班,上了兩年后,覺得自己的漢語還能有提高的空間,而且一直喜歡哲學,就決定留在中國上本科,既能提高中文水平,也能學到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
就這樣,連施嘉睿自己也沒想到,他與中國結下了越來越深的不解之緣。
最愛心靈哲學與人工智能
由于一直對比較深刻的抽象性問題感興趣,施嘉睿開始尋找在哲學研究方面比較優秀的中國大學。南開大學的哲學院在邏輯學方面的研究在全國享有很高的地位,也很有特色。在我第一次來學校參觀的時候,留學生辦公室的老師聽了我的研究興趣,當天就安排我去哲學院考察,哲學院的老師們很認真地向我介紹了專業特色和課程安排,這是我在中國其他高校里從沒遇到過的,這種友好和歡迎讓我覺得南開已經是我的家,所以我決定一定要考上南開大學。施嘉睿說。
2012年,施嘉睿如愿以償地通過了南開大學的入學考試,并獲得了南開大學新生入學獎學金,進入了哲學院邏輯學專業學習。
哲學、邏輯,向來給人以抽象、高深、晦澀之感,更何況要用一門外語來學習,難度可想而知。談起這點,施嘉睿感同身受:哲學的研究方法是邏輯推理、論證,是一個對語言有非常高要求的學科,用語必須恰當,描述仔細,大一的時候用中文讀哲學書和考試我都覺得相當難,看課本都得看三遍,覺得句子怎么這么別扭。好在哲學院的王左立教授、李國山教授等老師們和同學們都在一直支持和幫助我,幫我克服了許多難關。
通過自己的努力與老師的指導和幫助,施嘉睿很快就提高了考試成績,從一開始的試卷都無法寫完,到《數理邏輯》和《模態邏輯》等很難的課程也考出高分,并獲得中國政府優秀來華留學生獎學金,施嘉睿在他熱愛的哲學世界中漸漸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學習規律。
我的研究興趣在于邏輯學、心靈哲學、認知科學和人工智能。在研究心靈的本質和人工智能方面,哲學研究有很多可以提供給認知科學的,并且我們也需要哲學家來詮釋認知科學的研究成果,我希望可以參加這方面的研究。最近很多優秀的研究是西方和中國的大學合作的成果,我的理想是未來可以參加英國和中國大學的合作性研究。施嘉睿用流利的漢語向記者介紹著他的學術追求。
因會說漢語被崇拜
和很多外國人一樣,施嘉睿的中文名字也和他的英文名有相近的讀音,并擁有美好的含義。施嘉睿告訴記者,這個中文名是他在北京的一位忘年交、有很深古典文化造詣的老學者為他取的,我的英文名是Gary Smith,施代表Smith,也有帶來、給予的意思,Gary音譯成嘉睿,嘉是吉祥的意思,睿表示聰明。當聽到記者稱贊這個名字好聽時,他得意地眨了眨眼睛。
現在英國學中文的人越來越多了,很多中學已經開始提供漢語課,這是以前見不到的,很多英國學生也會選擇在讀大學期間來中國交換學習,這是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有關系的,大家覺得中國越來越有力量了。在英國求職時,會說漢語也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現在的施嘉睿,說英語的機會反而很少,每個星期跟父母打電話是為數不多的可以說英語的時候,當寒暑假回國時,他甚至會不自覺地冒一句中文出來,例如哎呀你看啊,家人就會一臉茫然地用英文問他你說什么,這種狀態要過幾天才能完全調整過來。我發現中文干涉到我的英文,反而比英文干涉到中文的時候還多了。
施嘉睿表示,因為會說漢語,他在英國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崇拜。對大部分的歐洲人來說,漢語是門非常神秘和深奧的語言,有寓意不同的聲調和上萬個用橫豎撇捺拼湊而成的漢字,一旦你能學得會,回英國時會被人覺得怎么這么聰明!。說這句話時,施嘉睿夸張的語氣、抑揚頓挫的聲調和地道的重音和聽一個中國人說話如出一轍,記者情不自禁地和他一起捧腹大笑。
學語言就要把自己扔到那個環境中
18歲時來到中國的施嘉睿,用了兩年時間,就能夠自如地和中國人溝通,又過了一年多,可以在南開大學的課堂上聽課,用中文答題、寫論文,和導師交流學術問題。而對大部分的中國學生來說,從小學到大學,英語似乎是伴隨整個學生時代的科目,但為什么學了十幾年仍然開不了口呢?
對于這個問題,施嘉睿在教中國孩子們學英語的過程中也注意到了。要想說好一門外語,就要把它變成一種不需要思考的習慣。但由于大部分的中國學生是在中國學習英語,因此和人用英語交流的機會比較少,很難有機會把英文變成一種習慣。所以你會發現中國學生的閱讀甚至寫作水平都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這些是自己就可以學習的,很多我都拼不出來的單詞,我的中國同學就能拼出來,但是一旦到口語就不行,因為沒有變成習慣,總是要先想好再說,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已經很難交流了。
另外,不要怕出錯。我發現很多中國學生,包括我的大學同學和我擔任志愿者時的學生,如果不能保證將要說出的這句話是百分之百的正確,他寧可不說,這是需要克服的問題,你用一門外語去交流,一定會出錯,這是非常正常的,千萬不要為這個而羞愧,事實上也沒有人會笑話你。犯錯誤也很重要,能夠幫助你進步。
我來到中國,面臨的第一大挑戰也是漢語,當時我聽說只要漢語的發音有一點點不對就有可能發生歧義,真的不太有信心自己可以學會。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發現只要努力,有語言環境和專業的老師,學習漢語并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回憶起自己初學漢語的過程,施嘉睿深有感觸地說,就是要把自己直接扔進中國人中間,這樣才能逼著自己提高中文水平。
將來還想回中國
來到中國的7年間,喜歡旅游的施嘉睿已經到過14個省市,從大城市到偏遠的小山村,中國的東、南、西、北都留下了這個英國小伙的足跡和自拍的身影。我最喜歡甘肅和貴州,這兩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少數民族,景色也截然不同,乘公交在小鎮中逛一逛,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那種下一步不知會發生什么的不可控的感覺非常有趣,這樣的經歷也很特別。中國還有很多必去的地方我還沒去,這都將列入我未來的旅游計劃中。
中國很大,也很多元化,如果只呆在北京、天津這樣的大都市,會很容易給你造成錯覺,覺得中國已經很發達了,跟英國是同等水平了,但是走出去之后你會發現中國還有很多的不同,有很多還不那么發達的地方,這些都是很獨特的體驗。例如甘肅有藏族、回族,云南有苗族、白族,廣西有壯族,這些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很有意思。所以來中國不能只待在大城市,那樣你是看不到中國的真相的。施嘉睿說。
已經是大學四年級的施嘉睿和他的中國同學一樣,也面臨著未來的去向選擇問題。我計劃回英國讀研究生,因為我希望把我漢語和對中國學界的認識帶到英國去,增加我們和中國學者合作的機會。目前我已經申請了英國的10所高校,正在等待回復。
學業完成后,我還是想回到中國,施嘉睿顯然已經對中國產生了感情,他說,中國現在和未來的機會很多,也不希望這么辛苦學的中文回了英國以后過兩年就全忘了。我的一個優勢就是英文、中文都會,希望將來能夠在中國的高校或公司,與英國進行跨文化的交流和研究。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