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員探望捐獻者(攝影:梁媛媛)
早在1847年,德國病理學家道夫菲首次識別了白血病,從此人類對于這種可怕的血液疾病便有了初步的認識。近年來,由于大量媒體的報道,白血病對于大眾已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了,越來越多的白血病患者出現在大眾視野中。2013年12月英語專業的大二女生崔志芳被確診患上白血病、2015年3月通信工程系女生耿舒慧被確診有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近兩年時間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校園內便出現了兩例患白血病的患者。基于以上實例,針對治療白血病的造血干細胞移植方法的相關問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小石頭實踐隊赴山東濟南的中華骨髓庫山東分庫、山東省紅十字會、山東省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等地進行了實地走訪調查。
是什么因素限制了干細胞移植的救治率?
捐獻骨髓也太疼了吧!何況捐獻對身體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雖然有一時沖動,但畢竟還要養家糊口,家里不能少我這樣一個頂梁柱。一名受調查的中年男子如是回答。
經過調查走訪,民眾對于骨髓干細胞移植存在普遍誤區,他們認為干細胞移植便需要動手術,捐獻者小則休息一兩月,大則恢復半年時間,而且手術過程會極為痛苦,捐獻后捐獻者也得不到相應的后續保障和補助。所以民眾對于骨髓干細胞捐獻望而卻步,就導致了捐獻率低的問題。
我們也很想對外宣傳,尤其是針對大學生等青年群體,但是部分高校實行了封閉政策,不歡迎我們去組織宣講。在隊員們提出民眾對造血干細胞移植過程并不了解的疑問時,紅十字會相關工作人員范老師解釋道。
青年大學生無疑是一個充滿愛心、富有激情與熱情的群體,而且在捐獻志愿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校學生,但是部分高校以影響學生身體健康為由拒絕紅十字會等公益性組織對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受訪校方卻表示大多數學生家長擔心捐獻行為影響孩子學業及身體從而要求校領導拒絕校外公益宣講。另外,相關工作人員向隊員們透露說,現在山東省紅十字會的正式編制僅為二十人,遠遠超乎了隊員的想象,這也加大了宣傳的難度。
骨髓干細胞配型分為低分配型和高分配型,需要滿足五個基本點和十個等位基因相符才不會出現排異現象。紅十字會盧科長向隊員們介紹道。
盧科長在紅十字會下的骨髓干細胞移植分會已經工作了十四年了,她給隊員們提供了一份資料,中華骨髓庫現存在210萬份登記信息,很多患者在低分配型即初步篩選時滿足條件,但是卻在高分配型中將其重生的希望無情摧毀。隊員們經過資料的查閱,查到了骨髓配型成功率僅為十萬分之一。
宣傳或許是最好的解決途徑
捐獻過程并不像你們想象可怕,而且捐獻完我也沒有感到什么身體不適。小石頭們在山東省立醫院遇到了一名曾經捐獻過骨髓干細胞的志愿者。
隊員們在山東造血干細胞捐獻咨詢負責人的帶領下進入山東省立醫院血液科細胞采集分離室,在那里他們看到了兩名躺在病床上正在捐獻的志愿者,他們神色從容,看不出任何疼痛之感。通過負責人的講解,隊員們了解到現代造血干細胞移植法是采用從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細胞,在捐獻者采集前需要詳細體檢,此后五日每天靜脈注射一針動員劑促進骨髓造血干細胞排出;采集時,從捐獻者手臂靜脈處采集全血,通過白細胞分離機提取有用成分,并將其他血液成分輸回捐獻者體內。
捐獻出的造血干細胞會在24至48小時內輸送到患者體內,用以保持細胞的活性。除去了保存這一環節,使所有資源變得透明化,避免了某些非法盈利組織盜用造血干細胞進行交易。省立醫院一名醫務工作者還向隊員們介紹,為了保護捐患雙方個人信息,中國現行的干細胞捐獻模式均采用雙盲政策,即醫院作為中間人,不向捐患雙方透露對方的信息,捐獻者可以自愿選擇捐獻與否,免去了不必要的民事糾紛。
紅十字會盧科長在提到捐獻者的后續保障問題時,告訴隊員們捐獻者會獲得5000元的捐獻補助,同時可在捐獻后一年期內享受60萬的醫務保險,紅十字會也會為其頒發榮譽證書,組織評選感動人物、十佳優秀青年等榮譽獎項。
在調研結束后,小石頭實踐隊的隊員姚乃超感慨道在調研前我都不知道骨髓造血干細胞的捐獻并不想想象中那么難以實現,而且還有一系列的后續保護措施,只是知道真實情況的人還是太少,我們要把日后的工作重心放在向群眾宣傳普及上。
據悉,小石頭實踐隊擬定聯系山東省各大高校于9月份舉辦骨髓造血干細胞捐獻宣講會,屆時聯系山東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和甲等醫院醫務工作者為大學生捐獻志愿者答疑解惑。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