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大數據領域領軍專家、電子科技大學周濤教授與有著近十年學工部長教育經驗的呂紅胤研究員,花費了近大半年的時間,聯合研發出一套大數據系統學生畫像。
該系統利用校園一卡通追蹤學生行為軌跡,通過對學生吃飯、打水、出行、消費行為記錄,算出每名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更厲害的是,通過對學生日常學習狀態的追蹤,該系統還會對學生的期末成績乃至大學四年后的就業情況作出預警
注:系統用排名均值來計量學生成績的優異。排名均值=學生在所在專業的年級排名/本專業的總人數,排名均值越接近0,代表該學生的成績越好。
學霸是如何煉成的?
學霸出門時間通常比較固定
研究人員分析了近半年的宿舍門禁、吃飯、進出圖書館等刷卡記錄,發現成績較好的學生作息時間比成績差的更規律。
例如,某專業排名第3的小雪,幾乎每天固定在8點、12點、14點三個時間點出門,留在宿舍的總時長低于專業平均水平。而該專業成績排名第61的小石每天進出宿舍的時間很隨機,而且通常每次外出的時長不超過2小時,宅指數明顯高于專業平均水平。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9點前出現在食堂吃早餐的同學,成績也相對更好。
學霸最愛在晚上10-11點洗澡
上圖中,橫軸代表了時間點,豎軸則代表了在當前的時間點下,學生的洗澡概率。電子科大的澡堂是全天開放的,但研究團隊發現,晚上1011點,學習好的學生與學習差的學生洗澡概率出現了較大的差異。簡言之,集中在晚上10到11點之間洗澡的學生成績更優異。
不管是出門時間還是洗澡時間,抑或是相對固定的早餐時間,都是學生作息規律的具體體現。研究人員發現,較有規律的學生群體,除了成績上的優勢外,考研成功率以及出國留學獲得獎學金的概率均高于一般學生。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生活的規律性對于成績有正面影響的結論。
學霸愛泡圖書館和自習室
在樣本量足夠龐大的情況下,學生在一定時期內的行為追蹤確實可以反映他的學習和生活狀態。比如,如果一個學生的打卡記錄顯示,他長期在教學樓的飲水機上打水,那一定程度上就說明了,教學樓是他的長期活動地點。
學生畫像的研究團隊,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了出入圖書館次數多少與學習成績的好壞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即:出入圖書館次數比較多的學生,成績要優于出入圖書館次數比較少的學生。同一個學生,隨著他出入圖書館次數的增多或減少,他的成績排名在上下浮動。如圖
這樣的相關性,同樣適用于學校的教學樓(注:在教室打水代表該學生出現在了教學樓~)
學霸也扎推?
現實中,每個人都會受到種種環境的影響。無疑,處于校園之中,身邊人的學習狀態,自然也會影響到學生自身的成績好壞。
研究團隊發現,如果一個大學生,他身邊的朋友成績比較好,那他自身的成績也相對較好!
想要成為一枚學霸?先找個學霸好友吧
期末會不會掛科?算一下吧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專門設計出了一系列輔助學生更好完成大學學業的功能模塊掛科預警。
想知道你學期末會不會掛科?那就算一算嘍!
掛科率=努力程度 + 學習基礎;
努力程度依據:教學樓打水頻率+進出圖書館的時間與次數;
學習基礎:用已考科目成績、已考與將考科目之間的關聯性算出;
一旦你的掛科率觸碰到了預警紅線,那系統便會自動為負責你學習的輔導員推送預警信息!
前方高能預警,您的掛科率有偏高趨勢,請好好學習自從有了掛科預警系統,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掛科了
四年后,你會成為失業大軍中的一員嗎?
如今,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緊張。作為學生,你在擔心畢業即失業?作為高校的管理者,你會困惑于如何幫助學生突破重圍嗎?嗯,好消息來了!
學生畫像研究團隊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研究得出了一個學生的畢業去向與他在校期間的生活規律有著一定的關聯性。
電子科技大學教育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原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連德富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ID:zqbcyol)采訪時表示,通過對比往屆畢業生的畢業去向,他們發現,就業困難學生群體身上確實存在某些相似的行為特征。比如,與其他同學相比,就業困難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普遍不太規律。此外,就業困難學生在圖書館的借閱書目也更偏向于懸疑科幻小說以及與游戲相關的書籍。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創業。麥可思研究院研究發現,包括本科畢業生和高職專院校畢業生在內的中國大學生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7年1.2%,2008年1%,2009年1.2%,2010年1.5%,2011年1.6%,2012年2%,2013年2.3%,2014年2.9%。
在連德富教授看來,大學里的創業一族也有大數據特點。偏好創業的學生跑市區的頻率要高于普通學生。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