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生打造成為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全國廣大教師務必從偉大的抗戰精神中汲取強大動力,以爭當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俞可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不僅是政治與軍事的勝利,更是精神的偉大勝利。偉大的抗戰精神,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振臂號召中華兒女秉承偉大的抗戰精神,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把學生打造成為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全國廣大教師務必從偉大的抗戰精神中汲取強大動力,以爭當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以必勝信念激蕩教書育人
必勝信念為好老師的理想信念賦予立德樹人的崇高使命。理想如旗,信念如炬。理想凝聚力量,信念鑄就堅強。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能在個人與國家的坐標系中找準定位并明確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的教育是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黨和人民需要培養的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好老師的理想信念應該以這一要求為基準。正因為堅守這個基準,好老師心中才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理想信念既是一種意志,也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立場。只有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人民教師才能補足精神上的鈣,進而自覺增強立德樹人的使命感。
《周禮》中說,師者,教人以道者之稱也。韓愈《師說》中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教書育人,是傳道,更是弘道,道即價值觀。當下中國的大道便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著全國各族人民價值共識的最大公約數。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廣大教師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增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言傳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唯有持之以恒地帶頭踐行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它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教師才能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殷殷期盼的,用自己的行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學生們的心田、轉化為日常行為,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引領學生健康成長,青少年學生才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以民族氣節堅守職業底線
民族氣節使好老師的道德情操散發改革創新的浩然正氣。《左傳》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為先。《管子》有言,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樹人為艱。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選擇了教師職業,就選擇了更高的道德情操。好老師要秉承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語)的無私奉獻精神以及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王國維語)的安貧樂道精神,自覺堅守職業底線。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教師把改革創新化為道德情操。
教育教學原本具有創新性,然而,長期以來,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成為民眾對教師的刻板印象,尤其是應試教育把知識傳授等同于知識灌輸,既貽害學生成長,亦摧毀教師形象。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師者價值趨向的回歸,即從執鞭的知者回歸到育人的智者,倡導教育教學所固有的反思性、學術性、創新性,凸顯智慧特征。教育創新意識與實踐便是教育智慧的外顯。智慧型教師既激發學生求知欲,又激活學生創造力,更激活教師的改革創新意識與行動。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習近平總書記把創新提升至民族復興與國家昌盛之高度,進而殷切期望廣大教師踴躍投身教育創新實踐,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作出貢獻。只有牢固樹立改革創新意識,奮勇搏擊于教育創新驚濤駭浪之中,張揚教育改革創新的英雄氣概,教師方能引領學生走進創新世界,教師方能走向專業自主與專業自覺,教師方能為世界教育貢獻中國范本。
以英雄氣概引領終身學習
英雄氣概把好老師的扎實學識鑄成學海無涯的亮麗標桿。品德與學識,于好老師,猶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好老師要擁有淵博的知識,包括精深的專業知識與廣博的通用知識,但好老師還應擁有寬闊的胸懷視野與靈動的教育智慧。由此印證,好老師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學管理實踐中、在教育改革發展中鍛煉成長起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囑咐全國廣大教師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成為業務精湛、學生喜愛的高素質教師。
終身學習是教師的生存之道。育人先育己。朱熹說,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教人與修己合二為一。隨著世界變平,知識與信息獲取的便捷性使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與傳播者,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所言,教師從此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事實,即他們的入門培訓對他們的余生來說是不夠用的:他們必須在整個生存期間更新和改進自己的知識和技術。傳統教師的權威性遭遇顛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百科全書式知能傳授者消隱。教師唯有成為終身學習者方能化解其職業生存危機,抵御其職業倦怠病癥。何況,師德是深厚的知識修養和文化品位的體現。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故而,教師專業化既是一種職業資格標準,更是一種倡導和激勵教師追求自我完善的人生價值目標。勇當一名與時俱進的學習型教師,不僅需要充分利用職前與職后一體化的教師教育資源,自覺更新教育觀念,還應自覺將教育教學過程化作學習與發展的過程,把學習內容延伸至日常生活,使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以愛國情懷點燃愛生敬業
愛國情懷讓好老師的仁愛之心揮灑精忠報國的鴻鵠之志。仁者愛人,愛乃教育之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就沒有人的成長,就沒有人的成才。習近平總書記視教育為一項仁而愛人的事業,進而強調,好老師應該是仁師,沒有愛心的人不可能成為好老師。秉持仁愛之心的好老師應自覺愛護、尊重、寬容學生,以真情、真心、真誠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滋潤學生的心田,用愛孵化愛、激勵愛、傳遞愛,嚴愛相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教學相長,有教無類,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愛心是學生打開知識之門、啟迪心智的開始,愛心能夠滋潤澆開學生美麗的心靈之花。教育實為情感與情感的交匯、人格與人格的對話、心靈與心靈的通融。
有愛才有責任。愛生如子歸根結底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忠誠。《孟子》中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好老師把追求理想、塑造心靈、傳承文明當作人生的最大樂趣,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用一輩子備一堂課、用一輩子在三尺講臺默默奉獻。對教師而言,以身許國、精忠報國的崇高品質全然體現于愛崗敬業。愛崗敬業即為一種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是個體人生的脊梁,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公民必備的首要核心價值觀。教師要從民族復興的偉業出發,將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時刻裝在心中,把個體幸福融入社會福祉與國家昌盛,把個人理想歸于全民夢想。點燃廣大教師的仁愛之心,唯有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踐行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必由之路,愛國主義才得以深植于教師內心。
以抗戰精神激勵立德樹人
中華兒女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教育,需要教師,需要以偉大的抗戰精神凝聚全國廣大教師立德樹人的磅礴力量,激發教師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新性,增強教師的主體意識、提升主體能力、發揮主體作用,眾志成城,百煉成鋼,無往不勝。《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書育人是教師所承擔的最莊嚴、最神圣的使命。教師既是智慧的開啟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引導者,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知任善任勝任傳道、授業、解惑,助力青少年學生筑夢、追夢、圓夢,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實現中國夢,離不開教育夢,更離不開教師夢。
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指出:昨天的歷史不是今天的人們書寫的,但今天的人們不能脫離昨天的歷史來把握今天、開創明天。壯烈的抗戰歷史,漸行漸遠;偉大的抗戰精神,歷久彌新。以抗戰精神為四有好老師注入強大筑夢動力,教書育人亦可鐵骨錚錚,所奏鳴的曲曲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依然蕩氣回腸,所揮毫的篇篇可歌可泣的精神史詩依然撼天動地。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