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瑞典當地時間13時),諾貝爾文學獎正式揭曉。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白俄羅斯作家、記者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獲此榮譽,頒獎詞為:她的復調書寫,是對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建華認為,阿列克謝耶維奇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紀實性,其震撼效果不是虛構的小說所能達到的。此外,他還透露,這位女作家早年曾到訪中國,只是次數很有限。
作品曾多次獲獎 紀實性為最大特點
阿列克謝耶維奇生于1948年,擅長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在她的作品中,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其作品曾多次獲獎。
目前,她在中國出版的著作有《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鋅皮娃娃兵》等,廣受歡迎。據稱,瑞典資深專欄作家梅斯文森曾公開表示,她早應該得諾貝爾文學獎了。
真實性,是阿列克謝耶維奇作品的一大特點。比如在《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中,她用三年時間采訪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爆炸的幸存者們,為了收集到這些第一線證人們的珍貴筆錄,阿列克謝耶維奇將自身健康安危拋之腦后,將他們的聲音繪成一部紀實文學史上令人無法忘記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并籍此期盼同樣的災難絕不再重演。
她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紀實性。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建華從文學性的角度解讀了阿列克謝耶維奇獲獎的原因。在他看來,目前整個世界文學的潮流便是倡導非虛構,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恰恰迎合了這一潮流。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都涉及歷史上的重大命題,比如二次世界大戰等等,也都是人類關注的問題,貼合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的口味。張建華稱。
在讀者心目中威望很高 早年曾到訪中國
雖然作品多次獲獎,但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國內的關注度并不是特別高。張建華解釋,雖然國內出版過一些她的書,但是她最初開始寫作的時候并不出名,大概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吧,阿列克謝耶維奇才剛有了點名氣。那部《戰爭的面孔不是女性的》比較知名。
在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創作中,如果寫戰爭,她會去采訪戰爭的親歷者、親歷者的家屬等等,詢問他們對戰爭的看法、遭受的苦難。在她看來,這比作家去描述它更有說服力。張建華這樣分析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
或許正是由于采取此種創作手法,曾有讀者說,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文筆不是十分細膩、辭采不夠豐富。對于這個說法,張建華認為,她的作品本就和虛構的小說不一樣,不是以作家的修辭色彩見長,她書中完全就是表現了人們對戰爭、災難最原始的看法,其中的震撼效果不是小說能達到的。
比如《戰爭的面孔不是女性的》,阿列克謝耶維奇基本采訪的都是女人。作者只是淡淡地描述了她們在陳述之時的表情、眼淚與痛楚,沒有夾雜作者本人太多的描述。所以她說過我不是寫戰爭,而是戰爭中人的心靈、情感。張建華稱。
張建華還透露,阿列克謝耶維奇早年曾到訪中國,但次數并不多。至于作品的受歡迎程度,張建華認為她在讀者心目中的威望很高,但在文學批評家中的聲望可能并不太高。因為批評界更多講究技巧、篇章、敘事一類的東西,她的作品跟這些因素都沒什么太大關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