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晚,長安校區六藝樓報告廳內氣氛熱烈,數百名觀眾被一場別開生面、獨具風味的地方小曲戲所吸引,來自甘肅省通渭縣晨曦小曲演藝協會的民間藝人創排的小曲戲《平襄詩魂》如期開演。這是我校音樂學院舉辦的絲綢之路傳統音樂精品展演的首場活動。
該劇以東漢時期通渭縣平襄古城里的夫妻詩人秦嘉、徐淑為題材,通過他們纏綿悱惻、生死離別的愛情故事,演繹了一場忠貞不渝,感天動地的人間愛情大戲。我們仿佛穿越歷史的蒼茫時空,深切感受到古人相濡以沫、生死與共的愛情觀念和嚴謹認真的人生態度,讓身在都市的現代學子接受了一場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倫理意味的傳統價值觀的熏陶和洗禮。該劇用通渭小曲戲的方式表現古代通渭籍歷史文化名人,傳承了地方文化信仰,展現地方風土人情,凸顯地方藝術特色,其現實意義深遠。正如學術主持人、通渭小曲戲的發現者和推介者、我校音樂學院院長張君仁教授所說:通渭小曲戲在各地文化氛圍和所謂高文化中接收優秀成分而不斷完善,已經由原來坐唱的形式向戲劇發生變化;其使用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以及曲牌、曲目等和關中曲子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今天上演的《平襄詩魂》更多吸收了秦腔、關中眉戶戲等特征,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強烈的通渭地方特征。整場演出歷時一小時,劇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演員唱腔婉轉動聽、一詠三嘆,富有感染力,觀眾的情感也隨著戲劇情節的轉折而不斷變化。演出在張君仁教授的精彩點評中落下帷幕,在場觀眾對民間藝人們的精彩演出報以持久而熱烈的掌聲。
通渭小曲戲2011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它是流行于該縣境內的一種漢族傳統小戲劇。是明清時期通渭民間藝人在陜、甘、寧、青民歌的基礎上吸收了隴東道情、眉戶戲、碗碗腔和山歌等各種創作方法和表演方式而不斷豐富、發展形成。鄉土氣息較為濃厚,腳本故事淺顯易懂,集中體現了老百姓的純樸善良、忠厚老實的人性特征,滲透著仁義禮智信等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和鄉土倫理觀念。這些民間藝人平日間多都耕作于田間地頭,農閑季節即將小曲戲作為一種勞作之余的興趣和愛好,且綿延不斷,傳承至今。他們身上散發著泥土的芬芳和新鮮,同時,泥土也賦予了他們厚實和堅韌的品質。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那種對小曲戲的敬業精神和執著態度。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永遠涌現著一眼清澈明凈的山泉:對于人生閱歷的美好回憶,稼穡艱辛的深刻體悟,甜蜜愛情的向往憧憬,未來生活的無限期冀等都融入到他們深情的演唱之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之味,悲歡離合之情,他們不但感同身受,而且活脫脫地演繹到藝術的舞臺之上。
據悉,此次演出結束后,應西安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的邀請,該劇將于9月21日參加2015第二屆絲綢之路藝術節長安論壇音樂分論壇、絲綢明清俗曲展演與學術研討會專場演出與學術研討,屆時將有包括西府曲子、東府曲子、秦安小曲、通渭小曲、蘭州鼓子、青海評弦、涼州賢孝、河西寶卷、敦煌曲子戲、新疆曲子戲等十余個地方曲藝上演。22日將專程召開專家學者的專場學術研討會。此外,10月將赴京進行專場匯報演出。此次系列專場演出活動的成功舉行對通渭小曲戲的挖掘、發展、傳承、提高有著積極有力的推動作用。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