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宣布,與世界3D打印軟件及服務領導者之一比利時Materialise公司聯合共建國內首個兒科3D數字醫學研究中心。雙方合作將以智能化數據分析、定量化生物結構重建、個體化臨床治療為目標,全面推動我國3D數字醫學技術研究及其在小兒外科領域臨床應用轉化以及精準醫學研究發展的步伐,加快我國兒科醫師專門人才的培養,促進新型復合型醫師隊伍的建設。比利時駐上海總領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陳紅專教授,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院長江忠儀、上海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研究所所長劉錦紛教授等出席揭牌儀式。
眾所周知,3D生物打印技術以其快捷性、準確性見長,又以其個性化制造能力與病體需求差異性充分結合受到人們普遍期待并正在開始應用于臨床醫學。目前,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不僅擁有心臟外科、心血管內科、血液腫瘤、兒童保健等4個國家重點學科,還有小兒外科、重癥醫學2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當前正在積極籌建國家兒童醫療中心。值得一提的是,該院是國內唯一治療先天性氣管畸形的單位,兒童肝臟移植的數量和質量位居亞洲前沿,連體兒分離術的數量與成功率國內第一。尤其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臨床醫學中心是全球最大的診治中心,總體水平已經躋身國際一流,近年來在該研究領域共獲得國家級、省部級課題22項,國內外發表專業學術論文20余篇,所有這些為3D數字醫學技術在仿真模擬手術方案制定、組織與器官等生物替代物研發等個體化醫療技術發展奠定重要研發基礎。
該中心主任劉錦紛教授表示,以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為例,利用計算機重建技術3D構造患者解剖模型,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個體化心血管解剖學結構,特別是復雜先心病患者個體化情況,精確掌握心臟缺陷的形態、大小、位置、程度,以及周邊組織的結構,同時可以對心臟功能進行深入分析。這彌補了常規影像檢查中的局限性,更改變了以往復雜心臟手術僅靠主刀醫師的經驗和臨場判斷的現狀。在3D數字醫學技術的支持下,利用虛擬手術設計技術與計算血流動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等學科開展醫工交叉研究分析,醫生可為患者定制個性化、精確化的手術方案,縮小手術創面,減少手術時間,大大提高復雜手術的成功率,大幅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將3D數字醫學研究與3D打印技術結合,用于病理模型制作,特別是先心病模型,與傳統生物標本模型相比,更有利于克服收集、制作、保存中存在的種種困難,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也有利于臨床醫學教學與展示、病理圖譜制作與樣本庫的建立等。目前,兒中心先心病治療年手術量已有3700余例,其中不乏有各種罕見的各種復雜先心病案例,對于這些病例的搜集,相同病理患者之間個體化表現差異的研究,病種圖譜建立與模型收集制作等方面,基于3D打印技術、模型制作,無疑將對我國小兒先心病治療與研究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在教學與人才培養方面,通過開展3D數字醫學研究,可以帶動基礎領域研究新的發展,促進組織工程、分子生物學等領域的創新,同時,培養一批既懂醫學臨床知識,又懂工學研究的醫工交叉復合型人才隊伍,有利于兒科醫學教育、臨床應用的現代化改革與創新,帶動新的學科建設,構建兒科精品課程培訓與教學,積極參與國家兒科相關法規、標準、規范、規劃、方案等的制定,從而帶動全國兒科相關專業發展。
基于醫學影像及相關數據制作的3D打印解剖模型,有利于促進醫患之間的溝通與理解,方便醫師、患者及其家屬對所患疾病與病情的了解,與傳統利用二維CTMRI影像資料相比,3D模型更加形象生動,降低醫患之間的交流障礙,增進理解,減少誤會。
Materialise公司中國區總經理表示,公司將為該中心設立研發基金,以提供軟件培訓、3D建模與打印,臨床軟件開發,以及技術支持等服務形式,結合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臨床資源優勢,圍繞計算機醫學影像處理,3D打印輔助疾病診斷,臨床個體化治療方案規劃,數字化虛擬手術設計,臨床器件開發等小兒臨床疾病相關的3D數字、精準、個體化研究和治療開展相關科研、培訓和服務工作。中心的成立必將為我國臨床醫學兒科同道對未來數字醫學研究提供更多的幫助與支持。
江忠儀表示,此次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打造國內首個兒科3D數字醫學研究中心是醫院十三五期間精準醫療發展規劃和國家兒童醫療中心籌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醫學中心將以小兒心血管專業個體化醫療研究與臨床應用為起點,推動3D數字醫學技術在兒童普外科、整形外科、骨科、五官科等專業的廣泛應用,力爭打造集科學研究、臨床應用與人才培養于一體的接軌國際發展步伐、發揮引領作用的兒科3D數字醫學研發中心。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