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慈善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半數美國人平均每年花在做義工上的時間約有100小時,每三四天就會去做1小時的義務社會服務。其實,美國人似乎有一種共識:不做義工,就得不到社會尊重。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無形中形成了一種認知:不做義工,就別想申請好大學,更難進名校。
現狀 公益社團最受歡迎
哈佛大學的一道門上鐫刻著:入校為增長智慧;離校為更好地服務你的國家與人民。它不僅是一個口號,而是為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使命感,使學生成長為負責任的全球公民。
美國高校中的公益社團數量蔚為壯觀。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例,在該校1716個社團中,有305個服務類社團,其總量僅次于學術類社團(328個),所占比例近18%。這類社團并不直接與專業相關,主要以組織社區服務和公益活動為主。對美國大學生而言,加入大學社團不僅僅是一個鍛煉自己的方式,更是實現自我價值、獲得道德和藝術發展的契機,所以許多大學生自踏入大學便開始慎重地選擇社團,并將整個大學的閑暇時間和熱情傾注其中。
公益性社團走紅,也是與美國服務性學習理念掛鉤的。服務性學習,實際上指的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方法,它主張將學習與社區服務結合起來,通過相應的服務鞏固和擴展課堂所學,并且深化學生服務社區的意識,這些行為甚至可能影響學生們未來的人生取向。例如,學生們清理河床上的垃圾是為社區提供有價值的志愿者服務行為,而如果他們不僅清理垃圾,還對垃圾進行分析,并告知當地居民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就成為服務性學習的一種方式。
服務性學習包括由小學、中學、高等院校或社區服務項目組織的活動,以滿足社區的需求,培養公民的責任感。學生們通過學校或者以社區為基礎的組織機構,都能夠獲得服務性學習的機會,以此來塑造自我品格。如通過與環境相關的服務項目,學生不僅僅要為社區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同時還學到了關于水質、實驗室分析的知識,提高了對污染問題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學生還能夠了解從事科學、環境或者公共政策等相關領域的職業興趣。學生和社區因此雙向獲益。
緣起 從文學走向多元
美國的大學生社團,早期主要是文學社團,主要活動是組織一些辯論,也搜集許多政治、文學書籍。
19世紀初,許多以希臘字為名的兄弟會在各個大學紛紛成立,社團成為學生課余社交的場所。19世紀60年代, 美國各大學開始建立大學體育館,學生社團不再局限于討論文學,還參與體育競技、戲劇表演等。19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人們逐步認識到大學教育除了課堂教學的改革外,學生社團活動對培養學生的良好素質同樣大有裨益。
如今,美國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包括學生自治會各部門的組織與活動、學生報紙與其他刊物、各種榮譽,兄弟會與姊妹會、學生組織的關于宗教、政治、文化、體育、音樂、特技、社會服務等社團活動。這些活動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定期性社團會員交誼活動;另一類是舉辦演講、放映電影、舉行音樂演奏會等對外公開的全校性活動。宗教性社團、專業性社團與各種兄弟會和姊妹會大多數在教堂、院系、會館等固定場合舉行活動;公益服務性社團則常在附近社區推行各種服務項目;政治性社團常邀請地方黨部官員參加國際性社團舉辦的一年一度的國際學生節,邀請校長、副校長參加正式宴會,邀請一些非營利的外國文化人士表演,還有國際義賣會等等。
今天,公益性社團越來越多,既緣于教育系統內部有力的推動,更緣自社會各方面的認可和支持。一些企業甚至也將社會服務經歷作為是否聘用的重要參考標準。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