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晚,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劉醒龍在廣西民族大學科技樓報告廳作《蟠虺自述》講座,暢談自身的創作歷程。講座由文學院張柱林教授主持。文學院黨委書記蔣興禮、黨委副書記吳先源、副院長李啟軍及2014級全體學生參加講座。
2003年,劉醒龍在湖北博物館里看到了一個刻有蟠虺的青銅器,文思泉涌,潛心創作十年后,他寫成了《蟠虺》這本書。這是他在獲茅盾文學獎后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他簡要介紹書名《蟠虺》的由來,指出虺字才是整本書的主旨。虺,原意為小蛇、毒蛇,虺五百年成蛟,一千年成龍;《韓非子》將其解釋為有兩個頭的蛇,兩個頭為爭奪食物相互撕咬,這些對虺的解釋都很符合作品的主題。有人認為書名晦澀難懂,建議他改書名,他堅決地說:文人要有文人的堅持。無論《蟠虺》這個書名好還是不好,古今中外、古往今來都將會是唯一。
劉醒龍以李清照創作《夏日絕句》的過程為例,闡述了靈感對文人創作的重要性。身邊的人、事、物都可以激發我們創作的靈感,給予我們創作的激情。有時候我們還要感謝壞人,他們也是創作的來源之一。他表示,小說創作雖說是圍繞主角而展開敘述,但丑化配角情節的存在往往可以推動故事的發展。劉醒龍認為《蟠虺》是他寫得最好的一部長篇小說,由主要人物引領故事發展,次要人物推動主要人物往文學的深處走,他希望讀者能揣摩其中的核心思想。
談及創作的核心,劉醒龍提出了春秋大義這個詞,這個大義并不是大家熟知的縱橫捭闔負荊請罪,而是二桃殺三壯士里不唯利是圖的高風亮節、是不可半途而擊之里誠實守信的行為舉止。他語重心長地對同學們說:我們做事情,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做給自己的靈魂看。我們作為文字的傳播者,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給文字創造一片凈土的責任心。
在文學娛樂化、大眾化的潮流下,文人該如何堅守自己的立場?2014級漢語言文學寫作班祁守仁提出疑問。劉醒龍說:面向文學,背向文壇。一句話,八個字,簡短有力,卻引人深思。
相關鏈接:
劉醒龍,著名作家,1956年1月10日生于湖北黃州,曾任英山縣水利局施工員、閥門廠工人,黃岡地區群藝館文學部主任。現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1984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威風凜凜》《生命是勞動與仁慈》《痛失》《彌天》《圣天門口》《天行者》,長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出版多卷本小說集《劉醒龍文集》等。2011年8月,長篇小說《天行者》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4年10月30日,劉醒龍當代文學研究中心在華中師范大學成立,同時,他受聘成為華中師范大學客座教授,并擔任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