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上午,在北京大學翻轉課堂直播互動教室,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彭鋒教授為數百名北大學生上了一堂“藝術的創造與欣賞”課。與此同時,全國各地超過100所高校的4萬多大學生通過智慧樹直播教室網絡、手機移動端等方式,與北大學生同步聽課,并通過多種方式實現與彭鋒教授在線互動交流。
“中國式慕課”熱度令人吃驚
美學教育類共享學分課程首次上線,聽課人數達到了驚人的4萬多人。“中國式慕課”創造了我國美學教育史一堂課學生人數的紀錄。這一數字令不少教育界人士稱奇,
《藝術與審美》共享學分課程是于2015年初,教育部體衛藝司委托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葉朗組織專家,以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理事長單位——北京大學為核心,與智慧樹網合作,策劃和建設了《藝術與審美》共享課程。匯集了來自北大、清華、人大、中央美院等八所高校的校內外近20位大師聯袂主講,涵蓋繪畫、雕塑、設計、音樂、戲劇、舞蹈等十大藝術門類。在8月31日通過了高規格的評審,并宣布正式上線。葉朗先生說,《藝術與審美》是一門凝結了一批頂級學者心血、精心設計策劃、線上講授與線下討論結合、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的藝術通識學分課程。此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藝術教養與審美素質,引導學生追求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有情趣的人生,引導學生擁有高遠的精神追求,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教育部副部長林蕙青對《藝術與審美》課程給予了高度評價:課程的基本定位非常好,正是我們推進素質教育最核心的把握。課程的結構是大師用畢生的研究凝練出來,去培養學生,是非常成功的方面。企業課程運作,從策劃、設計、師生互動,和傳統不一樣,對教學是很好的機會。建設面向未來的、面向網上長大的一代學生,讓教學改革煥發無限生機。
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指出,《藝術與審美》課程的建立匯聚了多方的力量,葉朗等一流大師、北京大學等一流高校、智慧樹網精細化服務團隊的協作創新,形成了“政府積極引領,一流大學、大師深度參與,社會化企業服務支撐”的模式,共同推動教育質量提升、實現教育公平。切實落實在行動上,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加強美育工作,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指示。
彭鋒:“藝術與審美”應成為大學必修課課后,今天的主講老師北大藝術學院副院長彭鋒教授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記者:在某些場合,曾經有人提出“理工科學生沒有必要學習藝術與審美”的觀點,而截然相反的觀點是“藝術與審美應該成為理工科的必修課”,那么您怎么看?
彭鋒:我覺得“藝術與審美”應該成為理工科的必修課,不僅理工科的,我覺得應該是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對于理工科的同學來說,至少從兩個方面來看,藝術與審美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方面就是通過藝術與審美的教育讓他們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可以讓他們擺脫生活里面的一些焦慮,可以讓他們生活變得更幸福、更快樂。第二個方面,如果理工科同學在他的學科領域的研究不斷攀登,攀登到頂峰的時候,需要借助藝術想象力去突破,藝術教育可能會成為他們科學發明的靈感。
記者:今天的課非常成功,請問彭教授,您對《藝術與審美》這門課的未來發展有什么樣的期待呢?
彭鋒:我期待這門課成為中國高校里最受同學們歡迎的課程。今天我是第一次現場直播,我相信今后的老師們發揮的比我更精彩。所以我期待今后有越來越多的同學學習這門課。
北大副教務長:中國式慕課讓人振奮
北京大學副教務長、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方新貴教授告訴記者:“藝術與審美課是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今年推出的重點課程。目前選課的學生將近5萬,今天的第一次見面課,據課程服務平臺智慧樹網的統計,有4萬多的學生以不同形式上課。這個數字,我們沒想到有這么多。藝術與審美課剛剛建立,而且是第一次開設,就能有這么多學生踴躍上課,我們覺得非常好,中國式慕課非常讓人非常振奮。今天直播課的效果非常好,整個教室308座無虛席,在線互動的學生也非常積極,很好的達到了教學目的。”
與傳統組織教學工作相比,組織這種數萬人同時參加的慕課,難度可想而知。對此,方新貴表示:“曾經的難點有兩方面,一個當然就是跨校的、大規模的學生的教學組織,再有一個難點就是慕課需要很強大的技術支撐,比如服務平臺和網絡。但是,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我們依托上海智慧樹平臺很好的解決了這兩個難點問題,無論是在教學管理、服務上、還是在技術支持上都非常成功。”
各地師生“熱捧”藝術與審美課
華中科技大學學生秦天:
本人認為這種慕課的課堂形式頗為不錯,這樣一種模式增加了我們對藝術理解的層次,提供了一個平臺,亦或說是一種渠道,將名師的觀點深刻的傳至我們的視線中,十分有益處。
藝術與人性聯合到一起本身就是一種很值得博弈的話題,本人一直持以“世界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必然伴隨著科學與藝術的交織,而這次寶貴的機會讓我認識到藝術的多面性與單一性,更透徹更全面的理解了藝術、文明。
華中科技大學學生:
MOOC課堂自主上課形式很新穎,自主上課的時間很自由,視頻課上老師講得很詳細,學到的東西更多。見面課上可以感受到其他學校的學習風貌,領略不同老師的風采。
混合式教學模式比較新穎,可以在接受本校老師見面課程的同時通過網絡享受更多大學的教育資源,感覺像擁有了一個資源庫。而且這種自學模式給我一種獨立自主的成就感,更激發了學習興趣。
北京大學學生:
這種學習方式非常好,我們以前就是平常的一般課程都是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然后這樣的話如果老師講的一個地方不能太理解,我們可能就會一下子跳過去,因為還要跟著老師聽后面講的東西,但是如果是在網上的話,我們如果哪個地方不太懂,我們可以反復的去觀看。然后去回味,這樣的話對于我們的理解可能會有更加深刻的影響。
這種課堂上的氛圍更好,如果我們坐在寢室或者坐在自習室,在電腦上看的話我們會發現由于周圍事物的影響,或者我們本身的注意力不集中,效果并不會達到令人滿意的那種程度。但如果是在課堂上,有很多同學,大家一起聽老師講課,老師的聲音回蕩在整個課堂里,我們會發現會有那種氛圍,沉浸在這種氛圍中我們可以更好的去學習。
延邊大學學生林豪冰:
從傳統式教學到混合式教學體現了信息技術的進步,是我們的學習方式多樣化,加深了學習的興趣,更多的學習資源,學習質量也有所提高。
延邊大學學生李星彤:
這門課程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網絡上自主選取的,老師講解知識點非常全面,如雕塑,繪畫,建筑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加深了我對這門課程的理解。
延邊大學學生于晗:
很激動很興奮,網上直播互動可以聽取到全國不同院校同學的討論,使我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以對這門課程有更好的理解。
延邊大學教務處張慧:
慕課教學是免費提供給學生,得到了優質的教學資源,對學生和學校是很大的財富。其次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將經歷投入到學習中來,而且在網絡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生可以自主的控制學習進度,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由的學習,而不是被動的受到老師們限制的學習。在互動直播的過程中可以和其它高校的老師、學生進行直接的互動,能夠更多的參與到學習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非常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發表自己的觀點。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