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落實率:專科生最高
從被調查的畢業生總體統計來看,如果將上表中第1~6項均視為“確定去向”的話,則畢業生畢業時的“落實率”達83.1%。
從學歷層次的比較來看,落實率差異不大,都在80%以上。專科生的落實率最高,均為87.4%;其次是碩士生,為84.5%;第三是本科生,為81.5%;博士生的落實率最低,為81.3%。
從性別之間的比較來看:男性落實率高于女性。男性落實率為85.3%,女性為80.8%,兩者差距主要體現在“已確定單位”上,男性高出4.8個百分點。
從學校類型的比較來看:高職大專院校的落實率最高,為89.4%;其次是“211”(包括“985”)重點大學,為86.5%;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排第三,為80.6%;普通本科院校最低,為77.7%。
從學校所在地的比較來看:東、中、西部地區高校之間存在差異,西部地區高校的落實率低于東部和中部。東、中、西部高校的落實率分別為85.9%、81.6%、78.4%。
起薪比較:科研單位最高
為了排除奇異值,調查只統計了月起薪在500~30000元之間的觀測值。統計結果顯示,2015年高校畢業生月起薪的算術平均值為4187元。
畢業生的起薪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學歷越高起薪越多。從算術平均值看,專科生為2640元;本科生為4010元;碩士生為6363元;博士生為6753元。
第二,性別之間存在差異:從算術平均值看,男性為4448元,女性為3896元,兩者相差553元。
第三,學校類型之間存在差異:從算術平均值看,“211”(包括“985”)重點高校為5571元,一般本科院校為3944元,高職院校為2597元,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為2993元。
第四,就業地區之間存在差異:從算術平均值看,京津滬為5449元,東部地區為3401元,中部地區為2866元,西部地區為2680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為2.03倍。
第五,就業地點之間存在差異:省會城市或直轄市的平均收入最高,為4721元;地級市的平均收入為3605元;縣級市或縣城的收入平均為3066元;鄉鎮和農村的收入分別為2909元和3247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為1.63倍。
第六,工作單位性質之間存在差異,11個單位類型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為:科研單位5407元;三資企業5329元;國有企業4801 元;高等學校4404元;醫療衛生單位4056元;黨政機關3967;其他企業3889元;其他事業單位3740元;私營企業(民營、個體)3647元;中小學3422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為1.58倍。
第七,工作類型之間存在差異:專業技術工作、企業管理工作、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別為4611元、4504元和 4400元;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商業和服務人員的收入居中,分別為3901元和3847元;最低的是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收入分別只有3014元和2977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為1.55倍。
第八,行業之間存在差異,19個行業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為: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為5386元;金融業為5098元;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地質勘查為4834元;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為4648元;房地產為4395元;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4165元;采礦業為4077元;文化體育娛樂為3999元;農林牧漁為3938元;電力、煤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為3926元;制造業為3859元;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為3822元;教育為 3816元;衛生、社會保障與福利為3661元;建筑業為3607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為3496元;居民服務為3334元;批發零售為3255元;住宿餐飲為2854元。最高與最低收入之比為1.89倍。
新興服務業(金融業和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表現突出,成為占比最大的兩個行業,占比合計為26%。工業(制造業和建筑業)依然重要,制造業和建筑業的占比合計為17%。教科文衛體等事業行業占比合計為15.4%,其中教育行業占比突出,占比為9.1%。
就業影響因素:工作能力最重要
畢業生就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種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如何?應該從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供給和需求兩種角度綜合考慮,但是本次問卷調查對象只包含畢業生,因此統計結果只是畢業生的看法。問卷包含的影響就業的各種因素共有21種,調查統計結果中按照影響程度從重到輕的排列順序,這21種影響因素分別為:1.工作能力強;2.相關的實習經歷;3.實習經歷豐富;4.了解自己,揚長避短;5.了解求職崗位的要求及特點;6.學歷層次高;7.形象氣質好;8.應聘技巧好;9.學校名氣大;10.就業信息多;11.熱門專業;12.學習成績好;13.往屆畢業生的聲譽好;14.老師的推薦;15.朋友的幫助;16.家庭背景好或親戚的幫助;17.學生干部;18.擁有就業地戶口;19.性別為男性;20.是黨員;21.送禮拉關系。
上述統計結果表明,工作能力、實習經歷、求職技巧等與就業直接相關的因素顯得最為重要。學校名氣、熱門專業、學習成績等與高等教育直接相關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排在中間位置。親朋好友、黨員干部、性別等與社會資本、政治資本、人口特征等相關的因素最不重要。
畢業生求職狀態
擇業意向:就業對每一位畢業生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擇業過程中,畢業生們普遍重視的是哪些因素?本次調查共涉及16種因素,按照影響程度從重到輕的順序排列發現,畢業生最看重的是個人發展和福利待遇。
求職渠道:畢業生需要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就業信息,并需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向有關單位發出求職信息。調查顯示,網絡招聘的占比上升明顯,已經與學校信息提供的占比并列第一。親朋好友的作用保持較高的比例,達到20.1%。
就業指導課程:從畢業生對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或講座的幫助程度看,有8.3%的畢業生認為幫助很大,有16.9%的畢業生認為幫助較大,有48.4%的畢業生認為幫助一般,有19.8%的畢業生認為幫助較小,有6.6%的畢業生認為沒有幫助。
求職數量:在需要求職的畢業生中,在擇業過程中畢業生遞交過求職簡歷的單位數平均為13.3個,接受過面試的單位數平均為5.6個,曾表示愿意接收的單位數平均為2.9個。進一步的分析發現,求職單位的數量與求職成功率有一定的聯系,求職成功者比未成功者付出了較大的努力。
求職費用:2015年高校畢業生為求職而花費的相關費用人均為2029元,但求職結果與求職費用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在求職過程中過分地增加支出并不一定能夠提高求職的成功率。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