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中國教育改革正在進入一個深水區,進入一個關鍵階段,其中很重要的推動力就是考試招生評價制度的改革。沒有一個家庭不關心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國務院在去年公布了我們國家考試招生制度的意見。時隔一年,我們教育界如何認識這次高考改革,如何來適應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來深化教育改革,這是我們教育的一個重大改革任務,但是我們教育界也有很多同事,包括我們局長,對高考改革沒有多少感覺,包括我們一些校長,認為改什么不是還是要考試嗎?不是還是要看分數嗎?這樣的想法,在很多地方很多學校還是存在這樣的一種現象。高考的改革是不是有很大的變化?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深化改革的決定,國人把2014年稱為深改元年,人民日報在盤點年終改革的時候,曾經指出了九項改革,涉及到深層次的利益調整,涉及到對于我們國家具有支撐結構性的改革。其中九大改革有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人民日報做這樣改革的盤點是深刻認識到這一輪高考改革對于我們國家的影響不僅僅是教育會影響國家改革和發展的全局,涉及到我們國家國民素質,對國家發展的支撐作用。所以我們中國教育學會的常務副會長,也是我們國家考試中心的原主任講過兩句話,沒有1997年的高考改革,中國走不到今天,沒有2014年高考改革中國沒有未來,1977年的高考改革使教育恢復正常的秩序,使我們教育事業得到了健康發展。
我國教育巨大的成就就是義務教育的普及,我們有了一支高素質有基本文化素養的教師團隊,支撐我們國家勞動大局。現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在進入一個轉型期叫做新常態,需要一個新動力叫做創新驅動,在這樣一個發展的關鍵時期,創新驅動靠什么?靠國民素質當中的創造。我們有了很好的知識文化傳承,中國教育的優勢,但是在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需要創新能力支撐發展的時代,我們的教育僅僅給我們的孩子一定的文化知識的教育水準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激發國人的創造力,這涉及到我們用什么樣的評價標識和判斷標準來評價教育,來評價學生的問題,高考改革關乎全民。
今天想用這樣一個簡短時間,簡要的說一下,對基礎教育的系統性影響。準確把握高考改革的主要內容,改革涉及到四個基本原則,叫做育人為本、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統籌規劃。最關鍵的是育人為本。我想體育的悲哀,關鍵是我們教育到底是為人們成長發展服務,還是為了公立服務?我們教育出了什么問題?我們教育家滿意嗎?教育者滿意嗎?同樣不滿意,為什么?好多人說要解決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為什么職業倦怠?最關鍵是我們職業本身有意義嗎?除了一個數據之外,考試的分數和升學率之外,我們剩下了什么?我們偏離了育人為本。中國的教育從孔夫子開始,先教育做人。
我們這次教育要回歸本質,改革有很多舉措,想改革他們的設計,很多人認為所謂改革考試設計最關鍵的是什么?高中考試,形式上是這樣的,最關鍵的三門考試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我們首次在國家高考當中把學生高中的學習過程算作學習成果,納入高考。首次把學生的學業學科選擇性科目納入到當中。這才是科目設置改革的要素。改革招生錄取體制,有人把它概括為依據和參考,依據高中城市,參考中國數值評價。最關鍵的是打開一扇窗戶,要多元錄取這個標尺,什么孩子上什么大學?首先要有一個除了分數之外的標尺,要把孩子的過程性學習和素質納入高考的過程當中,這才是改革招生錄取機制的要理之所在。
第三個改革的內容里面叫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這是高考改革,把高考制度作為改革的基礎。水平考試和等級考試。水平考試是什么?高中學業畢業的水平要求。等級考試是什么?在學業水平合格基礎上等級化的考試要納入高考。問題是什么?等級考試要考選修,我們國家這么多年搞選修課為什么困難重重?因為和高考沒有關系。那么這次改革中最大的技術突破是什么?必修必考,選修選考。我們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在哪里?我們叫做考什么教什么,我們今天倒過來,教什么就考什么。用考試的制度來確保課程的設置開始了。大家要看到這是高中考試重大變革,過去選修課可以不開,這就沒有辦法來應對未來的高考。
第四個是改革重點是規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我們在評價人的時候,看到分數還要看到人,人在哪里,人在過程當中,人在一個記錄當中。也就是每個人的發展。我們要從過去的冷冰冰的分,要看到活生生的人。所以我們要在高考錄取當中,將來要逐步的重視綜合素質的評價。
第五個是改革深化高考內容的改革。實質上我們命題能力要大幅度提高,說句到家的話,就是讓那些反復進行知識訓練的人考不了高分。這就是我們要轉化,要改革高考命題技術的命題能力。
第六個是加快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不能用一張考試試卷參加高考,要讓那些不想考本科的孩子,愿意上職業學校的孩子,從統一的高考里面分離出來,將來高專的孩子,高中必修內容合格就可以參與到高職院校當中去,推動這種方式最大意義是什么?要考高職的孩子不要陪著考本科的孩子陪讀,今天的高三有多少孩子在陪讀,學不下去,沒有用的。但是必須要學習,那是多么殘酷一種折磨對孩子。分類考試就是讓不同的孩子走不通的高考入學的軌道。
第七個是改進招生計劃分配方式,說到底要保障教育公平。要讓農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完全在一個分數進行競爭。我們面對很大的困難。我們農村的孩子教育水平和條件,在保障他入學基礎上有很大的困難。所以要改進招生計劃的分配方式,要保障現在人口大省的高考錄取的比例和發展水平不能過大。要保證貧困地區的農村孩子上重點大學合理的入學。
第八個是高考改革要改革錄取的方式,很多同志對這些文件的結果,他背后的意圖并不清楚。改革錄取方式是取消一本二本三本這樣一個錄取批示。他的內在的想法是什么?不要用一本二本三本對高中學校進行分立,要淡化這樣一個我們長期以來重點大學,一本二本三本的概念,這是形式。最關鍵的是什么?將來的專業的投檔方式改革,學校為本,要取代學校本位的自愿的填報方式。這個改革重大意義是什么?將來高等學校的競爭不是在總分的競爭,而是每個學科專業的辦學水平的進步。
說到底將來按照專業優先方式的話,每一個大學的各個專業分數線不會一樣的。這樣的錄取方式的改革,就為一檔多投打開道路。一個孩子最喜歡的專業可以從北大填大省重點大學,將來一個大學里邊的文科和理科方式不會是這樣。這個改革對孩子來講推動他興趣專業發展,對高等學校來講,重點大學專業越來越招不到學生,這樣一個改革對我們高中生也好,對大學也好,對解放每一個學生來講都是重大意義的。減少規范考試加分,同樣具有保障教育公平的意義。完善和規范自主招收,最關鍵的是什么?最關鍵的是要回到自主招生的原意,要招生那些具有學科潛質的學生,從今年開始把重點大學招生放到統一高考制度。
為什么?第一個要維護普通高中正常的教學秩序,自主招生越來越往前提,提到十二月份,我們高中是三年六個學期,我們現在重大問題,中國今天的高中教育還是三年學制嗎?我們的學制實質是在在高考公立驅逐下,包括我們初中都在改變,按照國家規定來講高三要開新課,包括畢業學期,我們現在高中生十二年的學制,在學新知識方面有多少年?
我們不斷的在縮短中國孩子學習新知識和新課程的訓練,我們有這樣一個考試招生制度里,所以我們在研究高考改革方案的時候,我們強烈的主張重點大學的自主招生的時間。前前幾年回到三月份,現在回到六月份之后,為什么?維護高中教育的正常秩序。 第二個想法是什么?減少考生和家長的盲目,高考出分以后有一個好處,他可以知道自己高考的成績了,太差是沒有機會了,所以能夠減少家長得欲望,讓我們孩子報二十幾個學校,他有政策的考量在這里邊。
那么這時候要簡單的說,對這次考試政策制度改革的評價,我們認為是恢復高考之后的最全面最系統的,最深刻也是最困難的一次改革。這個改革是最全面的,為什么他涉及到考試制度,招生制度,管理制度的改革?招生體制的改革?他是最系統的,他涉及到整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改革。他也是最深刻的改革。因為這一個改革將會逐步的顯現出他的政策改革的強大突破。就是我們要逐步地突破分數論,一考定終身。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已經開始給學生和高校雙向自主權,我們可以看到選擇性,成了這次最重要的思想。選擇是什么?選擇意味著給學校和學生自主權。困難是因為他利益訴求極其多樣。
搞基礎教育的關鍵是培養人,希望我們考生制度有助于推動整個教育回歸素質教育,回歸以人為本這樣一個教育本質,我們高等學校關注什么?關注高素質的學生,他們希望能招到好學生。我們考試招生機構他們最關注的是什么?安全不要出問題,簡便易行。所以這樣一個改革的利益訴求,這幾個高考改革的利益相關方,大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所以要平衡這樣一個利益訴求,我們今年可以看到,考生改革的方案不是最理想的,但是是最可行的。可以推進的。我在9月20號到26號在臺灣考察,主要考察的是是臺灣他們的高中招生,包括高校制度的改革。臺灣多元招生制度改革搞了二十年。他們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教訓值得我們汲取,我們看到他們作為先行者,改革方案中有很多經驗和教訓可以為我們后邊的改革作參考。
第二個問題,高考改革對基礎教育的系統性影響。
我們搞基礎教育的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希望我們的教育盡快擺脫機關公立主義的狀態,希望真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但是我們常常有一個悖論的話題,叫做高考改革基礎教育無法實施素質教育。今天高考改革開始破題的時候,基礎教育工作者找到自己的目標沒有?我認為還需要我們凝成共識。我想我們不要忘了這次改革的靈魂。我們的靈魂講的很清楚,堅持以人為本,把健康成長、成才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扭轉片面應試教育的傾向,堅持正確的育人導向,堅持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我們在凝聚共識,尋找我們基礎教育改革道路的時候,不要忘記這是它的靈魂。
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是什么?要推動基礎教育的大解放。我從1985年開始從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我認為高考改革不可能解決教育的所有問題。但是高考改革確實是基礎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和發動機。它到底有哪些系統性的影響?第一個是基礎教育價值觀的變革。這是一個首要的思想,這是我們學校運行的機制,是不是要發生重大的調整?當一個孩子來到學校里邊,我們整個教育資源是圍繞著誰來運轉?過去是什么?我們老百姓講有什么我就辦什么,有多少老師有什么條件就開什么課,學生跟著我的課程和教學來運轉。我們一直在強調學生主體,育人為本。今天校長和教師,在運行體制下,到底考慮沒考慮學生的差別,學生的個性。有沒有把它作為辦學主導和指導思想。在新的高考制度下,我們給了孩子那么多考試選擇的機會、次數,這里邊涉及到每一個學科的選擇。當我們想到有這么多選擇的時候,我們學校的教育資源配置和過去比是不是會發生重大變化?考慮學生的基礎,學生的差異,學生的個性。所以這次改革從長遠來看,它會產生重大的變革,應該教育資源的配制從學校走向學生,也就是說學校的運轉應該圍繞著學生的需求來配制所有資源。
第二個基礎教育課程觀的變革,過去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經不新了,初中從2001年開始,高中從2004年開始。當時有一個很重要的指導思想,就是要選課走班,要有選修,為什么十多年過去了,高中課程改革這個題沒有破?選修有用嗎?在很多校長、老師和學生頭腦里有個問題,選修對我高考有什么用?因為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所以選修課在高中里面是可以考慮的。今天我們在新的高考制度設計下,整個基礎教育從必修一統天下走向選修并舉的這個課程觀已經是很現實的了。
以山東省來講,今年對高中校長的培訓是什么?三千個拓展培訓,全員一把手培訓,就是高考改革下的制度,我們就是要為即將啟動的高考改革來準備課程。我們高中課程標準正在修訂,大概很快就要完成了。大家可以看到,高中必修學分要大幅度地降低,選修學分大幅度的提高。這個制度設計最關鍵的是什么?就是新的考試制度與選修制度必須是相配套的,就是說選修的內容要納入高中的等級開始。在這樣一個制度設計下,我們的高中課程觀、選修課程制度的建立將會是全新的制度。課程也將成為學校核心的競爭力。
第三個變革學校課程資源供給方式的變革,批發加學生個性化的定制。我想提醒一個課程資源將面臨的重大挑戰----結構性短缺。什么叫結構型短缺?學生結構性短缺會重新調整。我們的老師考試科目基本上都是超編的,過去不考的科目大部分都是缺的,但是我們還有一個問題。即使考試的科目在選課走班之下,在高中考試納入高考背景之下,和他職業關聯性更高?在浙江和上海出現了,物理老師大幅度的短缺,在選課走班情況之下,教師結構性短缺了,會成為教師隊伍的重大挑戰。還有一個是多樣的選擇,選修能不能開設起來,選修二層次性短缺,有沒有在選修一之上開設選修二。
第四個教學方式的變革。第一,必修課的學科分班教學;第二,選修課走班教學;第三,實踐性教學、社團教學。這些都將會在技術教育當中組成重要的部分。
第五個學校管理架構的變革。學校管理架構課程化,層次過多的問題;決策層的改革意愿能不能有效地向學生和教師傳達;把課程管理方式從校長、副校長到中層到教研到教師這樣有機架構進行扁平化管理。還有單一行政管理到行政班的教學管理,這是未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六個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關系變革,中國海洋大學原校長給他的學生做報告:你們這些孩子雖然上中國海洋大學,但是我可以斷定你們將來在海洋科學方面不會有多大出息,為什么講這個話?第一,你們在高中期間考海洋大學,只是因為分數夠了而已走近了我們海洋大學,并不是因為喜歡海洋科學而走進海洋大學的。第二,你們并沒有在高中期間為今天學習海洋科學而奠定你們的課程基礎,更不用說專業基礎。第三,在高中學習期間,沒有為今天學習海洋科學奠定你的學科基礎。說到底今天的高中教育和大學有什么銜接?只有一個分數的對接,沒有別的銜接。我們將來的高考制度下,高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連接將發生重大的變化---從單純的分數對接走向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學習基礎的雙向連接。
第七個學生評價方式的變革。
第八個學校發展模式的變革,今天學校為什么是千校不變,因為我們在同質化進行競爭,也就是學習的知識水平的競爭。只不過是有層次不同的競爭。下一步我們為什么說要推動學校的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因為選擇來了,選擇來了之后我們學校多樣化發展產生一個新的格局,是在多維度發展基礎上的水平化進程。
第九個教師職業生活的變革。今天職業角色要從一個學科的老師走向一個育人的老師。第一,從學科知識到素養,教師的職業角色發生新的變化,要重建師生的關系。我們給學生批改作業的時間大幅度地減少,我們影響其一生的不是靠傳授知識,而是靠生活中人文教化。要發揮這樣的官能,就要回到生活當中去。要增加和孩子生活的連接。第二,教學多樣化。將來的老師是實踐老師,也是社團指導老師。我想教師角色三位一體的局面很快就要到了。最后學校教育支持系統的變革,今天的學校是封閉的,為什么可以封閉的運行?這是因為我們給孩子是同質化的學歷性、知識性的教育,他是可以封閉運行的。
當我們的教育回歸到培養人的時候,就是差別化的不確定性、個性化的教育的時候,這種封閉學校運行狀態就必須要走向開放。所以對教育將會發生新的變化。單一的學校教育也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的發展,單純的校內教育資源供給無法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第一個要改變單純的行政管理模式,第二個要接受社會的挑戰,社區家庭將會成為學校教育支持力量,學校教育家庭支持的環境要更加優化和改善。我想這兩個個挑戰是教育改革系統化的環境支持。今天我想在這樣一段有限的時間內,跟大家做這樣一個分享。
??
?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