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購物節已經結束,但關于其的網絡話題熱度卻沒有絲毫消減。在全民網購的時代,雖然假貨困境、物流難題以及數據造價等等風波不斷,但是單就天貓平臺912億的消費額來說,還是甚為可觀的。就其不變者觀之,電商風云年年歲歲花相似;就其變著觀之,今時卻不同于往日,而細看之下,大部分原因起于互聯網金融分期付款的粉墨登場。
如果僅僅是分期付款,這并不新鮮。我們的學業途中,尤其是小學《思想品德》課程中,總會遇見中國老太太與美國老太太的例子。中國老太開源節流一輩子,終于在晚年住進了屬于自己的房子;而美國老太太年輕時,貸款分期支付買了一套房子,退休之后,將房子賣掉全國旅行。提前消費的概念就這樣走進了我們的視野當中,在我們三觀未曾建立之時,種下了一個關于消費觀的種子。
但分期付款對我們來說,并沒有太大的用處。因為對于學生階層來說,流動性大以及無固定收入的特性,都會讓銀行對其分期付款的要求置之不顧。流動性大代表著學生一旦違約,銀行追討工作將難以繼續;無收入更是難有還款的保證。而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就是針對這類問題的解決方式。那就是無限降低準入門檻,讓更多人接觸到分期付款,滿足其需求。
于是,近一年來互聯網金融迅雷不及掩耳進入分期的領域之中。阿里的螞蟻花吧、京東的京東白條等等,都將電商與分期牢牢綁在一起。電商用低價不斷刺激購買的需求,互聯網金融用分期擊穿承受能力的底線。就這樣,不少消費者徹底放下種種顧慮,心甘情愿的踏上了分期消費的賊船。兩者的完美配合,貌似優勢互補,但狼狽為奸形容也不為過。
近來網絡新聞鋪天蓋地,真實事例處處可見。多項分期的疊加,讓不少學生的處境異常艱難。一位同學每個月的研究生國家補助為1000元,但每個月要還的分期貸款就達到1200元,而這并不是個例。一家數據調查機構10月發布的《2015大學生分期消費調查報告》顯示,61%的在校大學生已經傾向于使用網絡分期購物。便捷的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是富裕的錯覺,富裕帶來的是無盡的欲望,而欲望帶來的是不止的消費。就像見微知著的成語故事一樣,箕子到紂王那里匯報工作,他看到原本勤儉的紂王用了一雙象牙的筷子,箕子認為紂王為了搭配奢華的筷子,定會選擇各種珍貴器具、食用奇異美食、并建造新的奢華宮殿等,如此商朝會慢慢面臨危險。后來果然如箕子所料,周武王伐商并取而代之。當我們拿到幾千甚至上萬元的消費額度,并嘗試買一件仰望許久的奢華物品時候,你是否也會慢慢選擇其他與之配套,最終掉入這一個永無止境的分期陷阱呢?
雙十一的盲從消費本已令人恐懼,分期消費的進入從根本上加劇了不理性消費的進程。先不談分期付款服務費遠高于普通銀行貸款的利息,分期消費正如同溫水煮青蛙般改造著當下消費者的消費觀。分期消費在打破保守消費觀的同時,讓人們激進的追逐自己消費承受力之外的物品。其實仔細思考,你會發現分期只是將短痛延續為長痛,根本上只是透支我們未來的收入。
分期消費就是這樣一個龐大而又美麗的陷阱,就如同一個只對你將好處卻隱瞞一切憂患的騙術。我們追逐眼前利益的常識,很難讓我們對此有所抵抗。回到我們最初的故事,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是否真有其人我們卻不曾得知,這種爛雞湯的故事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若真有其人,如果遇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不少人因無法償還房貸而被銀行趕出居無定所的時候,中國老太太或許正在自己的房子中通過電視中的新聞了解一切,這或許故事的另一個結尾吧。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