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南開大學眾多年輕的歷史學習者和愛好者,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教授,化用了法國科學家巴斯德一句名言來闡述其對歷史的態度:歷史無國界,歷史學家有自己的祖國。
10月24日,南開大學黨委學工部、歷史學院主辦的新一期南開公能講壇在津南校區開講,在以我們如何對待歷史為題的講座中,治史近40年的葛劍雄反復告訴同學們,歷史研究必須尊重事實,但是在運用這些史實時,要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歷史的史是一個象形文字,一個口、兩個腿,史字一出現就表示已經有了專職的人記事了,葛劍雄問同學們:古代生產力并不發達,糧食、物資能夠養活的人是有限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么還需要專職的人記載歷史呢?
葛劍雄說,當時一些負責國家祭祀的人專門記史,因此中國古代巫跟史是不分的。甲骨文中就有巫師記載,部落某月某日做了什么事,后來慢慢形成制度。中國古代統治者,身邊都有專門的人負責記錄他的言行,但是記的內容統治者不能看,其他人也不能看,而是把它密封起來,等到這個統治者死后再打開,根據內容整理出他統治時期的歷史。
為什么中國會形成重視歷史的傳統?葛劍雄認為,這來自于天人合一的觀念。天人合一,現在有人解釋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實它的本意是天與人合一,就是君主的權是神或天授予的,所以皇帝被稱為天子。皇帝要解釋天命,就通過對以往已經發生過的事有選擇、有意識地記錄,來證明天人合一。
因為有天命這樣一個主題,而且要確保政治的正確性,因此中國古代才有修史的傳統。往往一個朝代剛剛建立,在它百廢待興時就開始修前朝的歷史。比如明朝亡了,清朝入關不久就開始準備修明朝的歷史。他說。
這樣造成修史的政治價值往往高于記錄歷史本身。葛劍雄以孔子為例,分析了其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筆則筆,削則削的記史原則,指出這種對歷史的記錄,都是通過刪改史實確保政權的合法性,直接為現實服務。
從歷史的角度出發,葛劍雄希望當今的歷史研究者堅持真理,尊重事實,在運用史實與結論時,必須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告誡同學們同時注意,如果一開始就只考慮為現實服務,迎合某種潮流或者有選擇地做研究,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當被學生問到如何區分歷史與科學的社會貢獻時,葛劍雄回答: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其價值在于傳承民族的觀念與信仰,這是任何科學無法代替的。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