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教學水平
●不能以體制機制改革代替教學改革
●不能以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代替教學水平的提高
●不能只重視培養少數拔尖創新人才而忽視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提高高校教學水平是一項現實的重大的緊迫任務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要求:“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第一次把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寫在五年規劃之中,第一次把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寫在黨的重大文件之中,而且放在“創新能力”之前予以突出和強調,同時,明確要通過提高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使高校和學科達到一流水平,足見黨和政府對高校教學、對人才培養的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
(一)提高高校教學水平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伴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高等教育質量問題逐漸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2000年,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協會成立。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跨境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項目,創立“提高質量保證能力的全球計劃”。2009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會議達成一系列共識。其中的核心觀點是,“質量保障是當前高等教育至關重要的任務”“質量保障不僅要求建立質量保障體系和評價模式,而且要求促進機構內部質量文化的發展”“堅持嚴格的教學標準”。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重視高等教育質量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與此同時,許多國家紛紛把高等教育質量的競爭作為國家未來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并為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做了大量的探索與努力。如歐美一些國家將學生的學習性投入、學生的體驗調查納入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況、重視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日本自2012年開始發起“關于亞洲大學教員變化的調查”,以此分析影響日本大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并強調日本有重視科研的傳統,但更需要在改善教學質量上下功夫。
提高教學水平,并以此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已經成為當前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主題。我們要順勢而為,積極主動,作出我國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新探索、新貢獻。
(二)提高高校教學水平是國家發展的緊迫需要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但“大而不強”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于創新。”創新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高等學校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作為學生獲取知識、鍛煉能力、提高技能的主渠道,必須切實擔當起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
(三)提高高校教學水平是高校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中國速度”使我國成為高等教育大國。和經濟問題一樣,“大而不強”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最為突出的問題。在宏觀上,這不僅表現為高等學校辦學與經濟社會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高等教育自身發展不協調,高等教育分類管理、分類指導制度不健全,也表現在高等學校原創性研究成果不多、拔尖創新人才不足等現象上。在微觀上,表現為教學過程中的許多“非主流現象”:不少高校人才培養方案陳舊,實驗、實訓條件欠缺,實踐育人缺少基本保障,創新教育缺少有效措施;有的高校課堂教學索然無味、沉悶壓抑,學生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教學效果堪憂;有的教師上課照本宣科,學生期末突擊應試,畢業設計紙上談兵;有的高校甚至以“清考”的方式,恩準學生畢業,如此等等,怎么談得上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育質量?而且,這種“非主流現象”已不是個別現象,甚至還有擴展蔓延的趨勢!而我們的一些大學卻習以為常、麻木不仁。對這些問題再不正視,非主流不僅影響主流,而且可能成為主流,我們必須高度警醒!
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教學是高等學校生存的本真。高等教育由大向強轉變的根本標志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整體提升。出路何在?靠政府投入、靠體制改革,更靠實實在在的教育教學改革!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深化教學改革貴在行動!我們要以廣大教師和所有學生都參與的教學活動為基礎,實實在在地開展教與學的改革,切切實實地提高教學水平,從而使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等偉大的口號變成廣大師生的自覺行動。當前,要特別注意如下三點
第一,不能以體制機制改革代替教學改革。深化高等教育全面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和教育教學改革,猶如車之雙輪,缺一不可,應當“雙輪驅動、協調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指明方向、激發動力,教育教學改革才能使人才培養真正落地,才能使體制機制改革的價值追求真正實現。當下,要克服重視體制機制改革、輕視教育教學改革的傾向,使教育教學改革真正深化,教學水平真正提高。
第二,不能以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代替教學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中,要把提高教學水平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相結合,使人才培養的一流和科技創新的一流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這樣才能建成真正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第三,不能只重視培養少數拔尖創新人才而忽視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面向全體與關注個體差異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策略,一些高校實施的面向少數特質學生的實驗班,集中優質教學資源重點培育,作為教學改革的實驗無可厚非。但是,改革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要牢固樹立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和人人成才、多樣化成才、競爭成才、實踐成才的觀念,使教學改革的成果惠及全體學生,這是體現高等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抓好創新創業教育,使提高教學水平落到實處
全面提高高校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當前,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已是黨中央的要求、教育界的共識。我們要順應形勢,以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為抓手,撬動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全面改革,推動高校教學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游離于教學改革之外空談創新創業教育。
一要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級各類人才的藍圖。為此,要根據社會需要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要求,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突出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培養。
二要抓住課程建設這個關鍵環節。課程改革是大學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果說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頂層設計,課堂教學是具體實施,那么,課程建設就是承上啟下的樞紐關鍵環節。樞紐關鍵環節不抓好,就像喇叭使勁按、油門踩到底,就是不掛擋,汽車照樣不動。為此,我們要遵循教學規律,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導引下,對課程體系進行全面審視,使課程建設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要堅持規范性、指導性和選擇性相統一的原則,完善課程體系,使學生基本功過硬、個性特長得到發展。
三要把課堂教學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陣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增設一些專門的課程,但不能習慣于簡單的加法。更為本質的是要實施課堂教學內容的改革,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滲透到每一堂課的教學中;還要改革教學方法、恰當引入現代教育技術,讓學生學起來!教師還要善于挖掘每一門課程中所蘊藏的創新創業的精神內涵和文化要素,構建以課堂教學為基礎,課外教育為補充的、師生共同參與的創新創業“學習共同體”,營造創新創業文化,使創新創業教育真正落地。
四要補足實踐教學這一短板。實踐教學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條件。為此,要加強學校已有的實驗、實踐、實習基地建設,要基于“協同育人”的機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促進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平臺的共建共享。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實踐能力。
五要改革考試評價方法。改變死記硬背、突擊考試等考評方法,建立學業考核全程化、評價標準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樣化的學業考評新體系,注重考核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努力實現考核結果符合學習效果。
六要強化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導向。當今時代,創新創業需要扎實的知識基礎,那種憑借偶然發現一舉成功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了。為此,要鼓勵學生勤奮學習,將著眼點放到對自身發展真正有益的能力和素質上。創新創業需要科學的精神與思維方式,同時,也需要激情驅使和精神動力。這一切均來自于創業者的科學態度、事業心和責任感。我們要通過強化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科學創業、理性創業,這正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責任。
我們還要研究大學生創業的規律。人們常說,創業是“九死一生”。研究規律,就是引導學生少走彎路、避免重大的失敗,使更多青年走上成功創業之路。
還要處理好創業與就業的關系,在保持較高就業率的同時努力提高就業質量。絕不能以提倡學生自主創業為借口,而放松大學生就業工作,甚至把只讀過幾本書、一無資金、二無經驗的年輕人不負責任地推到社會上去。我們要秉持對黨的教育事業負責、對老百姓負責的態度,去做實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
建設優良教學文化,促進教學水平持續提高
從文化視角看,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維定式,對教育教學的影響是深刻和久遠的。一方面,任何教學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的,社會文化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活動的價值取向,影響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和教學組織形式;另一方面,大學教學本身具有獨特的文化屬性。教學文化是高等教育的本源文化,它體現著大學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對培養人才、傳播文明、促進發展、改善民生的精神追求,匯聚著大學人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
建設優良的教學文化,首先要樹立以教學為中心的理念,要把人才培養放在首要位置,要在全體教職員工的思想深處確立“老師是第一身份、上好課是第一要務、關愛學生是第一責任”的價值追求,激發個人和集體重視教學、提高教學水平的內驅動力。
建設優良的教學文化,要構建規范管理的制度體系。規范管理的制度體系是優良的教學文化生成的環境生態,優良的教學文化的形成,既需要營造崇尚教學的共同信念,也需要內外部環境力量的助推。缺乏相應的規范管理的制度體系,教學文化的價值追求很難轉化為現實層面的教學文化的行動實踐。
建設優良的教學文化,要鼓勵支持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要通過制定完善各種有效措施,激勵教師熱愛教學、崇尚教學,特別是要創造條件,支持教師研究教學、革新教學,當前,要更加注重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以此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形成良好的教風。
建設優良的教學文化,要重視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建設。學習是大學生的第一要務,要支持和獎勵愛學、勤學、善學的學生,特別要重視培養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學風。
(作者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本文為作者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舉辦的2015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上的主旨報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