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個教師節,鄭雪蓮收到了很多學生的短信祝福。從2007年來到電子科技大學,她已經在生命科學的講臺上沉浸八年,遇到了很多生命中很重要的人那就是一批又一批的學生。
她給學生講過基因打靶精準修飾,教過學生組織培養蛋白質合成;她與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過微生物,在小試管里制作過培養基。她還作為iGEM實驗隊的教練之一,指導學生拿下全球總決賽金牌一枚,銀牌一枚。
她與講臺結緣、與生命科學結緣,同時在生命中與學生結緣。她熱愛教師這個職業、熱愛生命這個學科,也熱愛她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她說,一輩子都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十分幸福的。
指導大賽:常與學生并肩作戰
鄭雪蓮參與指導學校iGEM(國際基因工程機器設計大賽)隊已三年了。2013年10月,電子科技大學首次獨立組隊參加iGEM大賽,斬獲了我國西部地區高校在該項賽事中的第一枚決賽金牌,實驗隊也獲得了亞太賽區銀牌的好成績。2014年11月,電子科技大學代表隊再次組隊參加在美國MIT舉行的iGEM全球總決賽,實驗隊在與全球245所頂尖高校同臺競技中表現優異,首次獲得了總決賽的銀牌。
在今年的大賽備戰接近尾聲時,鄭雪蓮對奪金已志在必得。這份信心源于對備戰每個階段的扎實把握。
大賽的題目每年都不一樣,指導大賽的工作并不輕松。去年的題目是植物組織培養,她指導同學們最后設計出了能夠吃甲醛的超級植物,贏得了市場贊譽和風投公司的關注。今年的大賽題目更有難度,需要做跨學科的利用磁性細菌發電的生物電池。
從今年3月份開始,參賽隊就開始構思作品。由于涉及生物工程之外的電子工程學科,鄭雪蓮和教練團隊在指導學生做好生物工程方面的實驗之外,還積極為學生尋找熟悉電子工程方面尤其是生物電池裝置的老師和生產單位,幫助參賽隊員得以實現他們的想法。
暑假封訓期間,她與其他幾位教練一直待在學校,每天一次討論,每周一次組會,與隊員同吃同住,全程跟進并指導參賽隊的工作進展。到備戰收官階段,鄭雪蓮等教練召集學生天天開討論會,不分晝夜地指導參賽作品的最后改進和完善。
好消息在9月底從波士頓傳來。iGEM實驗隊取得世界總決賽金牌的歷史突破,這讓鄭雪蓮激動不已。
她說,成績固然可喜,但自己更看重學生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加深對生命科學的理解和喜愛。我一直希望同學們不要為了比賽而比賽,鄭雪蓮說,如果他們因為比賽而愛上生命科學,這份收獲會比獎杯更加雋永!
熱愛生命:發自內心的第一志愿
如果從1996年開始接觸生命科學算起,鄭雪蓮和生命科學結緣已經快20年了。她對生命科學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1996年她報考西南大學時,第一志愿的第一專業便是生物教育。
那時,生物專業還比較冷門。即便如此,鄭雪蓮還是認準了自己的選擇。時隔多年,她還清晰地記得,入學報到那天輔導員看到她時激動地喊道:快看,第一志愿第一專業報考我們學院的學生來了。
求學對她而言是一件艱苦但十分快樂的事情。2000年她本科畢業后直接碩博連讀,繼續在西南大學生物技術中心深造。期間,2003年到2004年,她還爭取機會到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植物系做了一年訪問學者。
鄭雪蓮說,如果有了喜愛的事業,即使你獨身一人在異國他鄉,也不會覺得苦。
2007年,她博士畢業后來到電子科大生命學院,正式成為一名教師。由于本科就學生物教育,又有多次實習鍛煉,所以,她從站上講臺就顯得輕車熟路、游刃有余。她給本科生講過《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微生物學實驗》等課程,也給研究生們講過《基因組工程與合成生物學》。有的課程至今還在開設,在生命學院很受學生歡迎。
同時,鄭雪蓮在科研方面也日益精進。從序列特異性核酸酶介導的基因組定向遺傳修飾,到植物功能基因、調控元件克隆、遺傳轉化及功能驗證,再到四川特色資源植物生物技術繁育體系開發及應用,她不斷探索,既滿足了對生命科學的好奇心,也為教學相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分類培養:發現并尊重學生的興趣
在學生的心目中,鄭雪蓮老師從不強人所難。事實上,尊重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是鄭雪蓮開展教學工作的一個準則。無論哪一門課,鄭雪蓮從第一堂課開始,都要花時間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偏好。
《分子生物學》是生命學院大三年級的專業課。開學時,她像往常一樣,主動走進學生心里,希望了解學生的喜好;同時,她也鼓勵學生積極敞開心扉,坦誠地與她談談各自的想法。她有一句名言,讓學生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能比直接傳授給他們知識更重要。
很多大三的學生已經對自己的未來有了一點想法,有的要考研,有的要轉行,這些都需要得到老師們的尊重和理解!她說,老師們也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差異化需求,才能給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從2007年開始上這門課程,鄭雪蓮就開始踐行自己的這個理念。她把學生分成專業組和業余組,為學生們發揮自己的特長營造了寬松的環境。有的學生喜歡生命科學,那就放手讓他們研究轉基因基因打靶癌癥艾滋病,有的學生喜歡研究醫學儀器設備,她也雙手贊成。
生命學院的學生比較少,她也因利乘便,很早就開展小班化教學,讓學生自由組成一個個學習小組,自己取一個很酷的名字,三五個人互相監督、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從預習、復習、做作業到探索拓展,學生們的自學能力和興趣都被激發了出來。
鄭老師備課很充分,經常講很前沿、很新鮮的知識點,講得也很好懂。更主要的是,她講的課很有趣、很有吸引力。生命學院2012級本科生張凱月說,鄭老師引導我們發現了生命科學的魅力!
巧設陷阱:故意讓全班實驗全軍覆沒
在小班教學、小組討論中設置有趣的選題,是鄭雪蓮培養學生興趣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她還有一些絕招,那就是在實驗課中故意設置陷阱,讓學生吃一塹,長一智,經歷一次就無法忘記。
有一次她上《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實驗課,讓同學們做一個需要配制固體培養基的實驗。她先是詳細地講了一遍實驗要點,然后讓學生開始做實驗。結果,全班同學做的培養基就是無法凝固。實驗宣告該班全軍覆沒。
這就奇怪了,為什么老師做的實驗就能凝固呢?學生們十分不解。鄭雪蓮也不急著揭開謎底,而是讓同學們繼續核對實驗的步驟,自己尋找原因。同學紛紛從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查找原因。有的猜測是固化劑受潮了,有的懷疑藥品有問題。鄭雪蓮也只是袖手旁觀:那你就驗證自己的猜想吧!
最后,同學們發現,自己的實驗中少了一個很不起眼的環節:調節PH值。原來,固化劑在酸性的培養基中無法凝固。因此,要做固體培養基,就必須測試固化劑的酸堿性。而恰好是這一步,讓全班學生栽了跟頭。后來,重新做實驗,同學們通過PH儀調整合適的PH值,實驗果然成功。
故意給學生搗鬼,這種方法讓學生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在學生自查實驗各個環節的時候,會加深他們對細節和流程的注意,并激發他們分析、探索的好奇心。
我們生物學課程中的實驗比較多,老師們需要花點心思設計實驗的環節,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理解。鄭雪蓮說,她常告誡學生實驗如果一下子就做對了,你可能不會放在心上。反而是做錯了之后想辦法解決的過程,會讓你學習和理解更多的東西。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