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握著黑板擦,左手拿著粉筆,一件普通白襯衫,下擺隨意掖在褲子里。微微上揚的眉峰,一側磨損的鏡框下,目光炯炯。
他叫徐本禹,在新世紀之初,當志愿精神新風剛剛吹進中國大地,他因為只身支教貴州山區,獲評央視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
近日,在團湖北省委和華中農業大學的持續推動下,徐本禹和他的后來者母校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愿服務隊的故事,帶著人民出版社剛剛付梓圖書的油墨飄香,再次展現在公眾視線中。
10余年過去,徐本禹從一個支教者,成為支教事業推動者。
10余年間,從一個本禹,到一群本禹,華中農業大學一批大學生在支教路上用不算長的一年時間,做了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抒寫青春奉獻的故事。
為了那句對孩子們的承諾
1982年,徐本禹出生在山東聊城一個貧寒農家。1999年,帶著借來的學費,徐本禹跨入了坐落在湖北武漢的華中農業大學大門。
課余時間,為減輕家里負擔,徐本禹勤工儉學、節衣縮食,在學校打掃樓道,在食堂端盤子如果說生活的艱辛打磨了他的自立自強,來自社會與好心人的關愛,則讓他感到溫暖。
徐本禹平時只舍得吃素菜,舍友胡源總不動聲色將自己碗里的肉撥給他一些。大一上學期末的秋冬之交,胡源的父母來校看望兒子,看到徐本禹還只穿著單薄的軍訓服,他們便將帶給兒子的棉服給了徐本禹。
第一次遠離家鄉和親人,在外地得到好心人的幫助;還有來自學校的資助、老師的關愛,這一切讓徐本禹感動不已。他想,感恩的最好方式,是將這分關愛傳遞下去。
得到幫助的徐本禹,決定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在學校,他用勤工儉學與獎學金的錢,資助其他貧困生;2001年起,他每月還為獲得過全國十佳春蕾女童稱號的許星星寄去補貼,一直供她讀到大學。
大三時,徐本禹去貴州參加暑期社會實踐,在畢節市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巖設在山洞的為民小學支教。支教結束,望著孩子們不舍又期盼的眼神,徐本禹承諾,老師還會回來的!
這個承諾,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2003年4月,已考上本校研究生的徐本禹再三思索,決定放棄研究生入學資格,回為民小學支教。但是,學校沒這樣的先例,沒有立即保證為他保留學籍。面對親友、同學的不解,徐本禹給自己鼓氣,踏上了南下列車。
支教之路并不平坦,位于大山深處的為民小學,其時甚至連電都沒有通,打個電話、寄封信要走18公里山路,水土不服和疾病也侵擾著他的身體。
讓徐本禹最難熬的,是繁忙的課業結束后,夜深人靜的獨處時光;讓他最操心的,是貧窮落后的鄉村給不了孩子們基礎教育資源的無可奈何;讓他最痛心的,是擔心隨時有可能輟學的孩子再也無法進入課堂學習
得知徐本禹的情況后,華中農業大學經討論,破例為其保留了學籍并全力支持他的支教活動。2003年12月,隨著媒體報道增多,徐本禹開始為人們所知。漸漸地,徐本禹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關注這里。
青春的困惑,夾雜在鮮花與掌聲中。
在給華中農業大學的一封信中,徐本禹寫道:原本我不喜歡作報告,總以為這是種張揚,后來又想,只要對自己不放松要求,通過報告讓其他人了解山區孩子的生活、學校現狀,奉獻一分愛心,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在兩地政府、社會愛心人士及華中農業大學的幫助下,為民小學搬出了狗吊巖,擁有了一棟教學樓。
但徐本禹沒有享受來之不易的好條件。2004年7月,他轉至條件更為艱苦的大石小學繼續支教。直到2005年,才返回武漢讀研。
從繁華的城市,他走進大山深處,用一個剛剛畢業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于他的責任。央視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的頒獎詞如是說。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讓徐本禹欣喜的是,2005年5月,由華中農業大學團委命名的本禹志愿服務隊研究生支教團正式成立,招募接力志愿者;2006年,支教團被納入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實施的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得到了來自國家的支持和制度保障。
校園里,一屆又一屆學弟學妹接過了支教的接力棒。
華農在讀博士、24歲的安玥琦,是本禹服務隊志愿者之一,先后獲評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第九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等。
安玥琦說,是剛上大學時,正是聽到了徐本禹的講座,對志愿者工作產生濃厚興趣的。
2012年,安玥琦放棄保研,報名參加研究生支教團,前往貴州支教一年。安玥琦和支教團成員一起,經常步行十多里山路到能上網的地方收集和發布公益資訊,幫助山區孩子們改善學習環境,為當地小學生爭取了一批又一批物資。支教回校至今,安玥琦依舊繼續為孩子們召集募捐,積極參與其他志愿服務。
志愿服務隊的腳步,并不局限在貴州山區。
今年研二的范先敏,曾在湖北恩施摩峰小學支教。在范先敏看來,貧窮與落后阻擋不了詩和遠方,我教有關大海的詩,孩子們紛紛問大海什么樣,我們約定,等他們長大一些,就一起去看海。
雖已離開摩峰小學,牽掛當地留守兒童眾多,心里話無處訴說,范先敏正著手一項新計劃:通過書信來往,搭建起大學生志愿者與山區留守兒童溝通的橋梁。
剛結束第十棒接力的志愿者趙蕓逸,因家庭原因,過早經歷生活諸多不易,個性剛硬,溫情不足。在和徐本禹接觸中,徐本禹建議,以后去參加支教團吧,會給你另一種人生體驗。2014年,趙蕓逸踏上支教之路。
和趙蕓逸同一批的志愿者韓芳玉,至今記得,一個男孩不交作業,我去家訪,才知道原因是家里沒電燈,放學回家就算抄近道,天也黑了。之后,韓芳玉對這名學生格外關注,盡量在學校多為他講解些知識
截至目前,已有11批研究生支教團的志愿者們奔赴貴州、湖北的鄉村小學支教。從徐本禹一個人到如今一個專業團隊,是整整12年的情感維系與精神傳承。
施比受幸福
在華中農業大學,每年新生入學,各院系都會請徐本禹或本禹志愿者服務隊的隊員們,以支教經歷上一堂團課。
是徐老師將我們帶上了這條路。采訪中,志愿者們幾乎都有類似表述。
不過,對個人英雄式的崇拜只是起點。同樣讓志愿者們在支教路上勇往直前的,是支教時的親身感悟與收獲。
韓芳玉至今記得這樣一幕:一次家訪路上,一路泥濘,她老發愁自己的白球鞋踩臟了。孩子們鞋也臟了,一路卻歡聲笑語,不斷指給她看山上的杜鵑花和野果,那一瞬間,我自己也被感染了,如果為一雙鞋臟了而郁悶,那就要錯過一路美景了。
孩子們教會我堅強。安玥琦回憶,支教那年冬天,大雪封山,一個男孩摔倒后左眼角被劃破,鮮血直流。男孩被送往簡陋的醫療室后,被告知麻藥用盡,只能將縫合針在酒精燈上簡單燒一下后縫合,那個場面我不敢看,扭過頭去眼淚怎么都忍不住,男孩卻不斷安慰我安老師,沒事。我不疼
在恩施大山支教時,因為時常關愛、鼓勵學生,被學生們親切稱為范媽媽的范先敏也說,自己也被這些單純、質樸的孩子們塑造成更好的自己,比以往更嚴于律己。
支教結束,范先敏戴上了牙套,有兩顆釘子總會松,需打麻藥再固定,每次我都會疼哭,以至于沒勇氣踏進診療室大門。范先敏說,但當想到自己曾是孩子們的范媽媽,那一瞬間就又充滿了力量。
對于性格剛硬的趙蕓逸,孩子們則會在他顧不上吃飯時,偷偷在他口袋塞一把炒熟的黃豆;會在他摔傷腿時牽掛他要堅強每當想起這些場景,心里都會顫動。
施比受更有福。回憶支教經歷,志愿者們幾乎都說,相比帶給孩子們的,那些與孩子們相處時收獲的純粹的快樂、感動與成長,更令人難忘。
正是這樣一屆又一屆支教團的故事,吸引了近2萬人次大學生、高校教師、社會人士參與到本禹志愿服務隊各項活動中。
而華中農業大學支教團隊,也已將支教范圍擴展至支農。徐本禹曾在讀的經管學院,開始探索在班級設置公益委員,進一步深化公益活動。同時,像丁潔、鞠彬彬、張貴禮等曾經的志愿者留校任職,也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潛移默化向年輕學子傳遞奉獻精神。
我們欣喜地看到,從貴州開始,故事已超越地域、超越年齡,有更多的人加入,有更多的人受惠。這則故事,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變革中的一部分。主人公們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是時代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篤行。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故事。在這本題為《有一種青春叫奉獻》的圖書序言中,知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敬一丹這樣寫道。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