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證書、成績單……1月7日,就讀于西南大學材料專業的大四學生陳郝,正精心制作著找工作需要的簡歷。
作為考研一族,去年12月27日,為期半年的復習、2天的考試結束后,陳郝才開始著手找工作。“這次英語考得不太好。”原是天津人的陳郝,希望通過考研考回去。如果這次不成功,他打算先工作,爭取明年再考一次。“就當是人生的第二次選擇吧!”
其實,像陳郝一樣,將考研當作一次改變命運機會的人不在少數。數據顯示:繼2014年和2015年連續兩年報名人數下跌后,2016年考研人數出現明顯反彈,全國報考人數達177萬人,比2015年增長7%。我市共計39601人,較去年增加5161人,增幅為14.99%。
自上世紀90年代末高校擴招后,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讀研便成為不少大學生增加就業競爭力的砝碼。那么,被喻為“二次高考”的研究生考試,是否真能改變命運?3年的苦讀后,研究生們有著怎樣的收獲和失落?近日,記者走訪了部分高校以期尋找答案。
考研出現明顯反彈
2015年12月26日上午11:30,隨著研究生考試第一科目政治考試的結束,大批考生走出重慶大學A區考點考場。
考場外,有不少家長在等候。
“為了女兒考研,我來重慶租房陪她有半年了。”來自城口的家長柳玉華告訴記者,女兒在重大就讀機械工程專業,本來準備和深圳的一家企業簽約就業,但出于今后升職等考慮,最后決定還是要考研。為了保證女兒的飲食起居,柳玉華專門來渝照顧她。
“一些企業不僅要看是否是研究生畢業,還要看是不是985、211大學的研究生。”來自重慶師范大學計算機專業的一名男生告訴記者,自己考了計算機等級證、教師資格證等好幾個證書,但很多崗位限定了碩士或者名校的條件,求職屢屢碰壁,于是索性選擇通過讀研來加大就業籌碼這條路。
和應屆畢業生不一樣,第二次參加考研的倪明亮壓力則比較大,他在重大B區教師宿舍租了個房。“每天凌晨1點睡覺,7點半到自習室看書,中午在課桌上趴半個小時,然后繼續復習。”倪明亮說,這就是自己近半年來的“生物鐘”。
倪明亮并不是獨自戰斗。在他經常上自習的教室里,還有5個像他這樣參加“二戰”(第二次考研)的老兵。“永不言敗!”“堅持!將來你一定會感激現在努力的你!”……倪明亮說,大家在課桌上寫下不少激勵自己的話。
而陳郝所在的西南大學2012級材料專業3班,共有40多名同學。“除去保研的幾個同學外,其余一半都選擇了考研。”陳郝告訴記者,不少同學都希望通過讀研提升競爭力。
陳郝甚至花費一萬多元參加了某考研培訓班。“各類基礎班、強化班、沖刺班很多,報名的人挺多。”陳郝告訴記者。
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在經過連續兩年報名人數下跌后,2016年考研人數出現了明顯反彈,一些省市甚至呈現大幅度的增長態勢。對于這種 “回暖”現象,有專家認為,自上世紀90年代擴招后,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加之一些用人單位劃定的較高用人門檻,使得考研熱不斷升溫。來自中國教育在線平臺收集的數據統計顯示,在37665人的調查群體中,有43%因“增加就業競爭力、提升畢業后薪水”而選擇進行“二次高考”。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