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武昌理工學院校園,不時會偶遇一位著精美漢服的年輕女孩,她與眾不同的穿著打扮總能引來身邊同學贊嘆的目光。她就是肖毅,武昌理工學院商學院投資1301班學生。繡得一手漢繡精品,穿著自己親手縫制的漂亮漢服上課的她,近日還在學校開設了漢繡課堂特色課程,為學校有著漢繡愛好的同學們教授漢繡工藝,傳播漢繡文化,目前她的課堂已經有30余名學生。她也因此被學校師生親切的稱作漢繡女孩。
漢繡結緣源于偶然兩年多繡出10余件作品
肖毅是湖北武漢人,出生于1995年,對于結緣漢繡的原因,她說來源于一個偶然。在高三畢業后的暑期里,經過媽媽的介紹,我在武昌司門口參加了一個有關漢繡的講座。從此以后對漢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跟著老師學了起來。學過一段時間后,就逐漸自己慢慢摸索,現在已能自己設計并繡出作品了。肖毅告訴記者。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學習漢繡亦非一日之功。肖毅在這兩年多的學習漢繡中,每日一點一滴的進步,讓她加深了對漢繡的理解與認識。我從小就對中華傳統文化很有興趣,小時候很喜歡看古裝片,很喜歡里面的衣服。漢繡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覺得有責任去發揚它、傳承它。肖毅談道。雖然只有短短兩年多的時間,但肖毅的作品既包括繡畫還有漢服。截止目前,她已有十余件成套的漢繡作品,縫制過4件裙子,4半臂,4褙子,一套襖裙。
靜心享受漢繡之美親手縫制多套漢服
我很享受漢繡這門藝術,因為它帶給我很多的東西。肖毅指著身著的粉色漢服,笑著對記者說。據了解,肖毅在校園所著的多套漢服,均為其親手設計縫制的。因為很小就學會了使用縫紉機,肖毅對紡織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即使在縫紉機在多數家庭早已淘汰的今天,肖毅仍將家中的縫紉機視作珍寶,一塊塊布料借著縫紉機與漢繡織作,在肖毅手中剪裁,縫紉成為了精品。我很享受穿著自己親手設計縫紉的漢服去上課,或者是去參加各種各樣的漢服交流會,讓我自己充滿成就感,也能借此機會讓更多人感受到漢繡作品的精美。肖毅說。
每當我不能靜心去做一件事時,總喜歡拿起針線,繡上一會未完成的漢繡作品,這讓我的心更好的平靜下來。學習漢繡、制作漢繡作品成就了我沉穩、安靜的性格。在這個過程中,靜靜品味漢繡藝術之美,也讓我深諳漢繡藝術中蘊藏的處世之道,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校園開班教授漢繡工藝30余名大學生拜師學藝
2015年下半年,武昌理工學院商學院推行晚自習分類管理改革。晚自習被分類為特色課程、管理大課堂、參加協會活動和自習,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合理利用晚自習時間。學校的晚自習分類管理給肖毅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為漢繡女孩肖毅創造了教授漢繡工藝,傳播漢繡文化的平臺。肖毅將自己想開設漢繡課堂特色課程的想法提出后,得到了學院領導的支持與鼓勵。今年10月,漢繡課堂特色課程正式開班,受到學生們熱捧,目前已有33名學生報名,涵蓋大一到大三學生,有一名學生還是男生。
或大或小的圓形繃子,五顏六色的繡線,一間小教室里坐滿了33位學生。有的細致地描繪圖案,有的小心翼翼地穿針引線,安靜的氛圍讓人不忍破壞。12月16日晚,記者在漢繡課堂上看到,肖毅正認真地為學生們講課,并一一指導學生進行刺繡。該校大二學生周婉莉說道:本來是報著好奇心加入了漢繡班,但兩個多月的學習讓我逐步對漢繡有了了解和感悟,慢慢的愛上了楚漢文化,愛上了漢繡。學姐是一個很細心也很有耐心的人,每次講解完基本知識后都會一個一個的指導我們,讓我很感動。該校商學院黨總支常務副書記高瓊表示,漢繡班今年開班,正處于初試階段,班級體制正在逐步完善。現如今只是作為晚自習分類管理中的特色課程,供上晚自習的學生進行選修。以后如果班級的人數逐漸增多,可能會作為學院的固定特色課程,選修的學生可以按照課程的標準拿到對應比例的學分。
相對于四大名繡,漢繡工藝瀕臨失傳。我覺得漢繡不能永遠只作為一門藝術供人欣賞,它應該更廣的去發揚其精神與內涵,更多的融入進我們的生活。同時我也有有責任與義務盡己所能去傳播屬于大家共同的文化財富。肖毅告訴記者,漢繡是武漢的一張城市名片,在武漢大學生中間,普及漢繡知識,非常有必要。生長或求學武漢的大學生以百萬人計,弘揚武漢本地漢繡工藝文化需要更多年輕大學生的支持與參與,我對漢繡的未來充滿信心。
據悉,漢繡發源自漢代的刺繡工藝,清朝中晚期在武漢發展至鼎盛。它是漢族傳統刺繡工藝之一,以楚繡為基礎,融匯南北諸家繡法之長,揉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繡法。其原材料中的絲產自武漢,針腳短、排針緊等技藝唯武漢獨有,圖案也飽含武漢氣息。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