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上午,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新中國世界史學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科的創建者之一、首都師范大學原校長齊世榮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殯儀館告別廳竹廳舉行。齊世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5年12月3日晨6時15分,不幸于北京逝世,享年89歲。
齊世榮先生去世后,李克強、張高麗、李嵐清、劉延東、郭金龍、楊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先生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家屬表示親切慰問并敬獻花圈。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袁貴仁,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政委劉源,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安順,求是雜志社社長、中國史學會會長李捷,原北京市市長李其炎、教育部副部長、總督學劉利民,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工委書記茍仲文,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進中央專職副主席劉新成,北京市副市長王寧、原教育部副部長王湛,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武寅對先生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家屬表示親切慰問并敬獻花圈。
歐陽中石、張椿年、劉家和、金沖及、王玉璞、張宏毅、瞿林東等老一輩學者對先生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家屬表示親切慰問并敬獻花圈。
教育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中宣部理論局,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辦公室,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史學會等單位敬獻了花圈。
總后勤部司令部秘書局局長馮火春、北京市教育工會常務副主席邱愛軍前往齊世榮先生家中看望其家屬并表示深切慰問。學界同仁、學生及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發來了唁電、信函和挽聯,沉痛悼念齊世榮先生。我校師生以微博、微信等形式深切緬懷先生。
9日上午的八寶山殯儀館莊嚴肅穆,哀樂低回。竹廳外門口,懸掛著“沉痛悼念齊世榮先生”的黑底白字橫幅,兩側懸掛“治史垂七旬覽洽研深巨制鴻篇貽來者,教書逾周甲因材善誘門墻桃李耀學林”的挽聯。廳內正中的電子顯示屏上是齊世榮先生的遺像,花圈、挽聯環繞大廳,齊世榮先生的遺體被鮮艷的黨旗覆蓋,安臥在鮮花叢中。
9時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政委劉源,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進中央專職副主席劉新成,北京市副市長王寧,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武寅,北京市教委主任線聯平,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書記張雪等領導到八寶山送別齊世榮先生。
我校黨委書記鄭萼,校長宮輝力等校領導,參加遺體告別儀式。
我校師生員工、學界同仁、齊世榮先生的親屬、生前好友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四百余人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
齊世榮先生是我國世界史學科的主要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他曾受教于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雷海宗、邵循正、齊思和、翁獨健、周一良諸位先生,他們深厚的學術修養和言傳身教,奠定了齊世榮先生中西史學的扎實功底和融會貫通的治史基礎。新中國成立之后,齊世榮先生作為新中國第一代世界史專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以其高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廣博的知識和嚴謹求實的學風,在具體縝密的研究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風格,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歷史學家。
齊世榮先生專長世界現代史和現代國際關系史,是我國這門學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對現代國際關系史、特別是綏靖政策的研究,已被學界公認。他的研究還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蘇聯史、史學理論、史學方法、世界通史等多個領域,研究成果豐碩,學術見解深刻,他撰寫的有關這些領域的研究文章,已經成為學術界的經典之作。
齊世榮先生是一位辛勤培育桃李、無私惠澤學林的杰出教育家。他自23歲開始從事教育工作,任教六十余年,培養了大批中學歷史教師,今天在北京市多所中學的歷史教師中都有他培養的學生。齊世榮先生從1979年招收碩士生,先后培養了數十名歷史學碩士和博士,其中有些人已有較大成就,在國內外史學界具有相當影響。
齊世榮先生是學以致用的典范。他在治學過程中始終注重發揮史學的資政功能,有著敏銳的歷史責任感,時刻注意以自己的學識和學術研究成果服務于社會。他曾經先后兩次應邀給中共中央政治局講課,并在普及世界史知識方面做了很多身體力行的工作。
齊世榮先生是中國史學界一位不可多得的領軍人物。他一生為人正直,熱情,大氣,磊落,志存高遠,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水平。經過60年的耕耘,首都師范大學和歷史學院都已邁入國內先進行列,這其中包含了齊世榮先生等老一輩奠基者的畢生心血和智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齊世榮先生作為我國世界史學科發展史上的一位標志性人物,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黨的教育事業和他所熱愛的歷史學。他博學睿智,德高望重,其學術風范,令人敬仰,道德文章,永存人心。
齊世榮先生的逝世,不僅是首都師范大學無法彌補的損失,也是我國學術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損失。我們一定要化悲痛為力量,把齊世榮先生開拓并終身致力的事業傳承下去,以此作為對齊世榮先生最好的懷念。
齊世榮先生千古!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