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學優化學科結構,辦好理工科專業——
練好“內功”服務地方發展
冬籠四野,處處寒氣逼人。
青海民族大學的師生們由于正在緊張籌劃一場重量級的大會——全校第二屆工科專業建設研討會,忙碌的校園里看不到絲毫寒冷的影子。之所以說它是“重量級的會議”,是因為這個會議直接關系到青海民族大學學科專業結構調整、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向綜合型民族大學挺進等一系列大事。
加強工科建設,是青海民族大學由偏文科高校轉型綜合類大學的必經之路。2014年,在該校召開的首屆工科專業建設研討會上,校長何峰說:“發展工科專業是國家的政策,是青海的導向,更是民族大學的出路。學校的出路是鞏固已有優勢專業,辦好理工科專業,尤其是工科專業。”
2013年,青海出臺《關于進一步優化全省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布局及學科專業結構的意見》,對省內3所本科高校的辦學重新定位,要求“青海民族大學以建設綜合型民族大學為目標,在辦好民族特色學科專業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學科專業方向,發展適應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需要的理工類,特別是工學類等應用型學科專業,增強少數民族人才培養的適應性”。
“多年來,民族院校是文科見長,工科專業偏少,畢業生就業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該校副校長王剛坦言,“特別是藏學、蒙文專業的學生,除了極少部分在專業研究領域工作之外,大部分學生的就業出路是非常狹窄的。”
學校制定出臺了進一步加強工科專業建設的若干意見,確定建設綜合型民族大學的辦學目標。經過幾年的建設,目前,學校共有6個工科院系、13個精品專業。理工科專業占學校專業設置的42%,其中工科占比達23%。工科專任教師占全校教師總數的20%,工科學生數量占全校學生總數的31%。
學科結構調整不僅僅是增設幾個新專業、削減幾個舊專業那么簡單。為了打造一批真正的王牌專業,青海民族大學把內涵建設的“脈象”精準地“號”到了教師配備和課程設置上。
該校人事處副處長曹慶生告訴記者,從2010年起,學校每年舍得拿錢、舍得拿編制,從消化存量、引導轉型和對外引進優質高素質人才渠道,專門為工科專業的發展配備教師隊伍。“從2013年起,每年在人才招聘工作開始前,我們都首先向一些外地重點高校發去公函,告知對方我們的人才需求傾向,鼓勵和吸引他們的優秀大學生到我們學校應聘。由于給出的條件優厚,職業吸引力強,2014年,我們原計劃只招聘97位教師,但當年的報名人數竟達到1440人。2013年至2015年,學校通過這種方式共招聘110名優秀專業課教師。”曹慶生說。
教師這張牌打好了,課程又該怎么設置呢?
學校選拔優秀學生創辦“江河源系列卓越人才實驗班”,對卓越財會人才、藏漢英三語人才、工程師等采用小班化授課模式,優先享用優質資源。同時,學校將課程方案拿到青海省科技廳、青海移動公司等單位,請對方提出合理建議。之后,再根據對方的建議,將一些在工作中用途不大的課程減少或取締,增設與工作直接相關的技能性課程,讓每名學生走出校門即能成為工作崗位上的能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