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為校園足球勾畫的藍圖很清晰。從教育部主導的頂層設計,到“足球特色學校2025年達到5萬所”的具體目標,這一年,全國范圍內的學校幾乎同時吹響“足球集結號”。
校園足球有多火?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8月,全國首批認定的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多達8627所,試點縣區有38個。如果深入各地,校園足球“自選動作”更給力,單列招收足球特長生、政府購買青訓服務等探索令人目不暇接——校園足球正在經歷充分的“量變”,“質變”還會遠嗎?
校園比賽數量大增
自從校園足球劃歸教育部,以往不暢通的管理體制得以理順,最明顯的變化是政策的執行力、學校的參與度明顯提升。趨于常態化的校園足球,逐漸打破“少數人的游戲”的局面。“過去我們不太了解青少年足球的發展規律,工作中急功近利出現偏差,如今的改革思路是對的。”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副董事長張路深有感觸。
在校園足球的布局中,貫穿小學至大學的四級聯賽是重要“引擎”。“操盤手”由足協、學生體協轉為教育部后,2015年的賽事規模超過了往年。最具代表性的2015—2016賽季大學生足球聯賽,參賽隊伍從上賽季的529支增至創紀錄的800支,比賽數量飆升到1500多場。在政策的驅動下,深圳等地的中小學聯賽也開始“擴軍”。
聯賽的運轉促動校園足球的良性循環,數據背后則是校園足球生態的變化。在人大附中“三高”足球基地負責人李連江看來,“要讓孩子對足球長期保持興趣,必須依靠一定數量的比賽。”李連江表示,孩子四五歲接受足球啟蒙,十一二歲完成基礎培訓,之后選拔有潛力的苗子開始專業訓練,是足球發達國家通行的“青訓金字塔”。
相比之下,國內校園聯賽的結構有些“倒置”:大學足球比賽最多,高中次之,初中和小學急劇減少。“小學聯賽不出地市、初中聯賽不出省”的硬性規定被視為出現斷層現象的主要原因。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專職副主席薛彥青坦言:“考慮到小學生和初中生在長途比賽中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這個規定暫時不會改變。”
目前的賽事設計,有出于“低年齡段重在廣泛參與”的考慮,教育部也在四級聯賽基礎上選拔有潛力的學生,將他們按區域組隊,集中參加冬令營和夏令營。但這種一定范圍、一定時間內的“拔高”,實際效果尚需檢驗。李連江認為,日常校園比賽也有打破區域限制的條件,“比如京津冀地區的小學距離較近,旅行成本也低,可以率先嘗試建立分區聯賽。”
教練水平有待提高
建立從小學至大學的足球聯盟、移植德國職業俱樂部的青訓體系、定期聘請德國足球講師……這一系列“高大上”的行動,發生在內蒙古。目前,各地的校園足球自發借鑒國外經驗,既有引進AC米蘭、皇馬等大牌俱樂部青訓模式,也有與英國、法國等足球強國的全方位合作。
“在校園足球發展初期,百家爭鳴的局面是好事。借鑒國外經驗不等于盲目照搬,要有創造性的吸收和轉化,最終培育屬于自己的模式。”體育學者、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易劍東認為,資本的關注和社會力量的介入,激發了校園足球的活力。
形形色色的模式中,足球教練成為核心環節。畢竟,“誰來教”與“如何教”直接決定著足球教學的質量和孩子的興趣養成。李連江做過對比,在日本有超過6萬名足球教練,幾乎是我國持證教練的6倍,“北京2000多所中小學中,能夠獨立帶隊的高水平足球教練不足百人。”為破解這一難題,除了各地利用合作項目培訓學校教練、引入俱樂部專業人才,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也搭建了中外高級別教練員的交流框架。據悉,教育部還將在明年推出《校園足球教學指南》。
江蘇無錫通江實驗小學的足球教練陳大寧剛從法國培訓回來,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3個月的教練員留學項目讓他獲益匪淺。“中國教練的教學方式主要是灌輸式,法國教練則是啟發式,訓練中讓孩子主動思考。”而一位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的負責人直言,目前國內足球教練在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上不過關,“如果足球課的內容都一樣,孩子會喜歡嗎?所謂因材施教,要從青少年角度出發,找到足球吸引孩子的方式。”
“引進來”和“走出去”項目的增多,讓一批國內教練開闊了眼界、接觸到國際先進的教學方法。不過,這些高水平培訓與國內教練員等級尚不接軌。陳大寧表示:“現有足球教練資質完全由體育部門認定,教練員資格證書對學校評職稱也毫無幫助。”對此,教育部準備明年試行教育系統的足球教練評價體系,學歷、培訓、帶隊成績等因素都將納入其中。
評價標準還需調整
校園足球大張旗鼓推進之時,“應試足球”“形式主義”的擔憂不脛而走。某些地區的足球操、某些學校“每人一球”的足球課,似乎偏離了校園足球的初衷。校園足球究竟重普及還是重提高,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爭論。
由教育部主導,注定了校園足球的重心在普及。按照規劃,到2017年足球特色學校小學、初中的足球課要達到450節,讓2000萬青少年學會踢球。薛彥青表示,讓足球回歸教育,這是教育部門的職責,也是與體育系統的根本區別。張路也認同這個思路,“組隊爭成績的功利性做法必須摒棄,讓孩子通過足球獲得健康和快樂就足夠了,提高可以交給社會力量承擔,比如課后和周末到俱樂部進行相對專業的培訓。”
曾有媒體總結,觀念、師資、場地、經費和保險并稱為制約校園足球發展的“五座大山”。而通過實踐,一些地方因地制宜地找到了翻越路徑。比如山東省濱州市,就探索出鄉鎮學校劃片結盟、教育部門購買青訓服務等做法。“校園足球必須抬高到學生綜合培養、校園品牌建設的高度,真正嵌入校園基因,這樣在資源調配、觀念沖突時才不會輕易動搖。”易劍東說。
全國首批足球特色學校公布后,各地的校園足球布點也在加速擴張。作為改革試驗區的山東青島就計劃到2017年建成300所市級足球特色學校,其中100所達到國家級標準。而教育部除了設定準入門檻,正在研究足球特色學校的評估標準,相關負責人曾表示,3年內競賽成績將不列為考核范圍,重點評估是否落實了足球課、課余訓練、校內聯賽等內容。
對校園足球而言,質與量能否統一,是走得更遠的關鍵。正如易劍東所言,這既要靠體育、教育兩部門的銜接,更依托于教育系統真正理解并接受足球和體育的價值。張路建議,校園足球的驗收、評優標準還需進一步細化,避免用人數、比賽來考核的老辦法。路在腳下,校園足球已然踏上快行線,當金字塔底座足夠扎實時,足球人才的涌現也會水到渠成。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