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北美第一個互聯網誕生于高校與科研機構一樣,互聯網進入中國的21年,正是互聯網與中國教育結合的21年。1994年,中國第一個互聯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在高校誕生,首批接入CERNET的100所高校的師生,有幸成為中國最早的互聯網用戶。
從此,中國教育搭上了互聯網這趟快車,中國的互聯網發展也離不開教育的影子。水木清華成為中國最早的BBS;面向留學生的《神州學人》成為中國最早的電子雜志;中國最早的三個搜索引擎“天網”“網絡指南針”“木棉”分別在北大、清華、華南理工大學誕生。而北大天網的科研人員,則成為百度最早的技術團隊。此外,深圳大學的馬化騰則開發了QQ,并首先開始在校園運營,獲得了第一批大學生用戶。
與此同時,中國高校與互聯網的結合逐漸深化并系統化。網上高考錄取,高校數字圖書館,大型儀器共享平臺,基于互聯網的高性能的計算平臺,以及各種各樣的校園網絡,實現了招生錄取、科研服務、注冊迎新、教務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化,以清華、北大、復旦、上海交大等學校為代表的中國MOOC(大規模在線教育)平臺的建成,更讓大學名師的課程惠及更多人。
而在扶植薄弱校,解決教育公平的過程中,大家也逐漸意識到,互聯網是一把利器。2010年,《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就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希望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通過互聯網技術快速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最大化,縮小校際間的不均衡,實現最大的教育公平。截至2015年3月底,全國中小學(除去教學點外)已經有81%的學校實現網絡接入,76.5%的農村學校實現互聯網接入。在很多落后地區,以往沒有老師與條件的學校,也通過信息手段開出了音樂、美術、英語等課程,覆蓋了400多萬農村學生。
在政府大規模推進的同時,隨著MOOC在全球的興起,“互聯網+”教育成為資本的“風口”。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線教育投資總額已經超過100億美元,形成了數千家在線教育企業,幾乎覆蓋了所有教育領域與行業。可以說,中國教育與互聯網的結合前所未有,在全世界已經處于領先地位。
但是,教育因為其特殊性,不是一加上互聯網就能萬事大吉。1994年,互聯網的先驅之一錢伯思就曾經預言,互聯網影響最大的、受惠最大的,將是教育。但是,20多年過去了,互聯網已經滲透甚至顛覆了很多行業,如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媒體等,但是,教育并沒有大家預想的那般被徹底滲透甚至顛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
首先,無論如何,互聯網只是工具,如果教育本身不改,無法突破,互聯網就難以發揮作用。MOOC的興起,讓很多人欣喜不已,但3年過去,并沒有成功的商業模式。在中國也一樣,只要無法實現跨學校的學分課程互認,MOOC就只能停留在熱鬧的層面,而無法真正發揮互聯網的作用。
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手段是扶持薄弱學校的利器,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即便是最發達的美國,也存在資源不均衡的情況、學校差距懸殊的情況,教育資源的絕對均衡只能是一個理想目標,而不能期望互聯網突破種種壁壘完成絕對均衡的重任。
教育是一項復雜服務,復雜消費,對人的依賴性極強,無法完全依托互聯網完成服務與營銷的全過程,再加上教育的公益性質,完全從資本與互聯網商業模式角度驅動教育是不可能的,就更談不上顛覆。因此,對社會力量與資本對教育的熱情也必然會消減、消退。而互聯網發展的歷史證明,互聯網對每一個行業深度的改變,甚至顛覆,都是通過市場的力量、資本的力量完成的。
凡此種種,都是在“互聯網+”教育中無法回避的,需要引起我們重視并加以解決或者回避的,但是,互聯網與教育的滲透結合,是必然的,種種挑戰與困難,影響的只是節奏問題、程度問題、時間問題,不是方向問題。互聯網影響最大的將是教育,對此,我深信不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