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倒計時不到10天,重慶巫山、石柱迎來了今年冬天的首場大雪。西南大學十五屆研究生支教團13名研究生的“暖冬”行動正在進行:隊員們一邊緊張的整理著一張張來自巫山縣龍井鄉青山家樹希望小學、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湖鎮希望小學等8所學校收集上來的1000余張心愿卡,一邊號召來自重慶、四川等全國各地的校友和愛心人事認領“心愿卡”,為山區的孩子送去絲絲溫暖。
“新的一年,希望山區里這些可愛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一樣過個溫暖歡樂的新年。”支教團成員孫敏捷為孩子們獻上新年祝福。
支教:一段青春燃燒的歲月
據了解,西南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自1999年組建以來,到目前為止,共向甘肅,重慶巫山、石柱等西部邊遠地區派遣了十五屆研究生支教團,支教總數達83人,為受援學校授課達四萬余課時。學校黨委副書記安春元談到:“‘杏壇育人、勸課農桑、學行天下、服務民生’是西南大學百年不變的追求。多年來,學校一直鼓勵學生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奉獻青春,并為他們制定了完備的保障措施,讓他們在這場愛心接力中奮力向前,學校永遠都是他們堅強的后盾。”
回首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第十三屆支教團團長楊凡心中仍澎湃萬千。
他還記得在金雞村校的那一年。該校共有110名學生,其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兒童”。由于是山區,村民居住分散,離學校最近的孩子來回也要走2公里山路,最遠的距學校有10多公里。學校只有一間狹窄的空房作為食堂,只有簡單的炊具,僅能為部分學生熱飯,大部分孩子中午不吃飯。看著那些饑餓的孩子們,隊員們尋思著能為孩子們做點什么?“一年時間不長,不求做多少,哪怕扎扎實實做一件就是欣慰。”楊凡這樣說道。
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協助下,支教團為金雞村校建立“愛心食堂”,改善食堂條件,采購了灶臺、消毒柜、水缸、電飯煲、高壓鍋等廚房用品;并根據金雞村校校園內擁有自留地的情況,開辟菜地,建立“開心農場”,讓學生課外時間學習蔬菜種植活動,所種得的蔬菜供午餐使用。
當食堂又升起了裊裊炊煙,隨著一聲高喊“開飯啦!”食堂出現了從來沒有過的沸騰,看著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支教隊員們滿心歡喜。
期間,他們還積極探索共青團組織參與社區管理的新模式,與高唐街道社區共同開辦“共青團市民學校”,組建少兒藝術團、開展居家實用技能培訓、開設愛心儲蓄銀行。
據了解,西南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已經先后為巫山縣大溪鄉四龍村小學、新花鄉一心金雞希望小學、巫峽鎮柳樹村小學、巫峽鎮金雞村校建立起4個“愛心食堂”,2個“開心農場”,改善食堂設施,在校園內開辟菜地,解決了613個孩子的在校午餐問題。
老師: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這十五年間,每一屆隊員在所到的每一個角落播種著希望,也收獲了成長。
對于支教當老師的這段經歷,隊員們感觸頗深,“支教活動對內心的反復洗滌,讓曾經浮躁不安的心,逐漸打磨得溫厚純良,并獲得真正的安寧。”
去年支教的7名大學生都是城里娃。紡織服裝學院影視服裝系的宋婧媛,是唯一擔任班主任的支教老師,主要負責巫山縣職業教育中心二年級的幼兒教育班。
剛到學校,宋婧媛傻眼了,房間只有兩張舊床。由于住在山頂,冬天早上起來洗臉盆里的水都結冰了。這讓過慣了優越生活的宋婧媛受不了,哭了好多次。“在這里,你的名字是教師,容不得自己畏懼。面對學生,你唯有微笑。”
在學校,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做。寒冷的冬天,宋婧媛的兩手凍得紅腫,自己學手洗衣服、洗被子、洗碗……宋婧媛膽小,一個人睡還要開燈。可是,因為擔心學生夜不歸宿,她要經常去查寢室,然后一個人走夜路回寢室。“堅強就是在這樣的日子里慢慢在心中生根。”宋婧媛說,看到學生安全,心里面就踏實了。
“喂,媽媽呀,是我。你們做活路辛不辛苦哇?……”這是一通來自巫山縣秀峰中學留守兒童周順的“親情視頻電話”。他已經有一年多沒有見過父母了,電話那頭,傳去的是孩子興奮的笑聲。電話這頭,孩子卻在偷偷摸著眼淚。
這些鏡頭,被這群支教的老師用相機捕捉了下來,他們說,自己不知道,還有多少孩子,這樣笑著笑著就哭了…
“付出的同時,我亦在收獲。依照常人的邏輯,來貧困偏遠山區支教,是奉獻,是給予。只有親身參與其中的人才知道,支教所得到的內心安定,遠遠多過所付出的。”對這一年的支教生活,王國棟是這樣詮釋的。
作為支教團年齡最小的成員,李林園和這群最渴望知識、最淳樸的孩子們一起收獲了成長。在這365個日日夜夜中,她漸漸明白,老師不再只是個稱呼,已經成為一份責任,面對的也不僅僅是學生,更是幾百個忘不了的牽掛。
這一年來的融入,校園里已分不清哪些是支教的,哪些是本土的。“李婕氣質很高雅,宋婧媛脾氣火爆為人耿直,很受同學們歡迎。下課期間,我們三人在辦公室,她們身邊圍繞的學生永遠比我多。工作上什么活,也都搶著干。”巫山縣職教中心團委書記黎恒說。
“李老師和其他人都不一樣,她不只把我們當學生,更把我們當朋友。她帶我們去敬老院、還給我們上藝術節的機會,我非常舍不得她,希望她能留下來多給我們講講課,哪怕一節課也好。”離開之際,李婕的學生譚鑫好舍不得她。
愛心傳承,光榮延續
第十五屆支教團13名成員已于8月出征。支教隊隊長、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研究生盧會翔介紹說:“我們在半年中成立了3-4個支教團志愿服務驛站,長期近距離、定點對貧困學校進行幫扶;同時成立了巫山紅葉節學生志愿者服務隊,幫助學生了解家鄉豐富的旅游資源;建立1-2個“愛心澡堂”,解決留守兒童洗澡的難題;成立留守兒童心理、音樂等“愛心培訓班”、”女子國旗班”等等。”
另外,支教團還對巫山龍井鄉青山家樹希望小學辦學條件進行了實地調研,“教室極其簡陋,課桌多數無法正常使用,黑板凹凸不平,學生衣服破舊不堪,體育器材幾乎沒有……”很短的時間內,支教團一份以“童夢行動,我們在努力”為主題策劃的公益方案在“圓夢中國·公益我先行——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微公益大賽”中脫穎而出,并獲得主辦方5000元項目經費。他們將把這些經費全部用于學校購置基礎教學設施,幫助孩子建設一個美好的學習環境。
“住宿條件比較艱苦,寢室是一件不大的教室隔開的。一張簾子劃分天地,簾子外面是教師批改作業的辦公桌,簾子里面就是我們睡的床。”雖然自己也是來自農村的,但是秀峰中學的鄧嘉佳和王碧兩個姑娘生活得還是有滋有味。
“我愿意成為一名光榮的志愿者……”,從宣誓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將“責任”二字深深地烙在心中。翻看隊員們的支教總結,生活的清貧映照的是內心如火般的炙熱,“在這片較為落后的地區,我們或許是寂寞的,但絕對不是孤獨的。我們收獲了回憶,收獲了點點滴滴的感動。我們用實際行動踐行中國青年志愿者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使命,用生命之筆描繪出青春的熠熠光輝。”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