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大會共評選出295個獲獎項目和7名外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6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7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空缺。
西北工業大學共有2個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宋保維教授領銜的自主水下航行器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張衛紅教授領銜的機械結構系統的整體式構型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宋保維教授、張衛紅教授分別作為項目第一完成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圍繞國家海洋工程領域的重大戰略需求,西北工業大學長期從事水下航行器關鍵技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為我國軍民兩用海洋裝備建設和創新型人才培養做出了重大貢獻。
宋保維教授團隊經過十多年的潛心研究,攻克了遠程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總體設計、精確控制、動力推進、導航定位等方面多項關鍵技術。項目發明了總體多目標優化及流體動力布局方法,發明了變模態變參數魯棒運動控制方法及操縱舵機,發明了雙軸對轉異型電機總體優化設計方法,發明了運動參數輔助與多源信息融合的導航方法。
據悉,這已是該團隊第三次斬獲國家級科技獎勵。
之前,該團隊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5年左右一個臺階,今又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這是團隊整體勇于持續創新的成果。得獎之后的宋保維,感慨地說,只有科研目標一致,團隊才能真正凝聚起來。團隊的發展,頂層謀劃非常重要。我們拿到的3個國家獎,是成序列一脈相承的。團隊的發展后勁要足,就一定要重視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就必須有相應的科技積累。
項目來源自一支特色鮮明的團隊西北工業大學水下航行器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德民教授牽頭組建的一支僅有6人的團隊。宋保維介紹說,近年來,研究所已經構建了一支年齡和結構相對合理的隊伍。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現有教師20多名,博士、碩士100多人,已經成為集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為一體的高科技研究所,完成重要科研任務近40余項,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團隊凝聚鍛造了一批教學名師和骨干教師,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國防精英人才。團隊榮獲國家級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省部級教學優秀成果特等獎1項、二等獎2項,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省部級優秀教材3項;《魚雷技術基礎》《魚雷自動控制系統》分獲國家和陜西省精品課程。團隊培養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2人,陜西省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4人,挑戰杯全國大賽金獎1項、銀獎1項,全國先進班集體1個,省部級優秀畢業生11人。
高性能整體式構型設計,是實現高端機械裝備和航空航天復雜結構系統輕量化高效承載,亟待突破的核心瓶頸問題,也是機械工程學科和傳統優化設計理論發展面臨的挑戰性難題,其理論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與工程應用價值。
1999年,張衛紅放棄國外知名高校的永久職位,從海外歸國加盟母校西北工業大學,躊躇滿志的他,從零開始,在這里組建團隊,開創新的事業。拿大項目、獲大成果、得大獎勵,學校的支持與期盼,使團隊更加雄心勃勃,沖頂學術高峰。十幾年來,由他帶領的一支年輕團隊,銳意進取,創新前行。
機械結構系統的整體式構型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項目,自2000年起,在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和973課題等支持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項目創立了復雜結構系統的高性能整體式構型設計理論模型,揭示了高性能整體式構型設計的多因素匹配機理,闡明了設計相關性載荷工況與構型設計的動態耦合機制,建立了破解性能突變機制、抑制病態構型和關聯構型尺寸效應的設計方法。
該項目發表了高水平論文120多篇,其中20多篇主要論文發表在該領域的國際頂級和權威期刊,得到了美、英、德等33個國家的350多位學者的高度評價,他引544次、SCI他引247次。項目開拓出組件結構整體式拓撲優化的學科發展新方向,并獲得發明專利20多項及陜西省科技一等獎等。項目解決了一箭多星、新型戰機翼面結構等國家重點型號設計中的難題,有力推動我國機械工程學科的發展,顯著提升了學科的國際地位。
手捧獲獎證書的張衛紅,興奮之余,平靜地說:這次獲獎,是國家對我們這個年輕團隊多年來工作的檢驗和認可。我們要把獎勵本身看得淡一些,要讓獎勵成為我們今后工作的作用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