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8日在長春說,教育部準備近期出臺義務教育階段小升初就近免試入學的指導意見,要求有關地區完善有關政策,不允許拿各種等級證書作為入小學和初中的“敲門磚”等。
(新聞詳見本報今日3版)
小升初擇校是個困擾社會多年的老話題,雖屢遭詬病,社會也進行過多次討論,但擇校情況似乎并沒有因此而發生根本性改觀,近年來反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教育部即將出臺的就近免試入學能否解決擇校問題,還是個問號。
就近免試入學并非新政,實施過程中也確實解決了部分學生的入學問題,但絲毫沒有緩解人們擇校的熱情,名校依然門庭若市,一席難求。為了讓孩子讀上名校,家長們除了帶領孩子上各種培訓班,贏得各種證書,還直接拼起了實力,拼起了關系。
雖然是就近免試入學,但奇怪的是名校大門并沒有完全對片區內的學生開放,也并沒有完全對片區外的學生關閉,既賣矛,還賣盾,人為制造利益黑洞,造成新的不公,消解義務教育的正面效應。
家長們選擇名校,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追逐優質教育資源,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人們觀念中,競爭如此激烈的大城市,教育資源的競爭顯得理所當然,想辦法讓孩子上名校,是很多家長的夙愿。
昔日孟母三遷,在今天的城市里,為了讓孩子讀上各個層級的名校,這樣的遷徙一點也不比孟母少,為了讀名校,很多家長放棄了家門口的學校,輾轉更遠的地方上學。
以重慶為例,在沙坪壩、渝中區,為就近入學,就催生了不少“學區房”或“陪讀房”,為了方便孩子上名校,很多家庭付出了高昂的遷徙成本,花高價買房置業,獲取名校指標,這種現象很難用對錯來評價,這是事實,更是現實。
很多年前,教育部門就提出要取消重點學校、重點班級,但似乎沒有哪一所學校因此而變得“普通”,除了少部分成績特別優異的學生,大部分人仍然要靠繳納高額的擇校費(有的學校美其名曰捐資助學費)才能進入。
能不能上名校,表面看起來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其實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育政策失衡造成的結果。其危害是,教育不公平會造成其他新的不公平,最終會破壞社會基本的公平正義,義務教育均衡也很容易淪為一句空話。
小升初就近免試入學能否真正推行,關鍵要看改革決心是否堅定,要看教育資源是否均衡,還要看社會調節是否合理。最近,很多地方在推行優秀教師、校長輪崗流動,名校招生指標合理分配,師資力量向農村傾斜等,這些都是一些實實在在的舉措,但僅憑這些措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以民為本的教育,推進均衡教育改革,縮小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資源配置差異。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