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1.《百喻經》中有一則寓言:有一個愚人到別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沒有味道,主人就給他加了點鹽。菜里加鹽以后,味道好極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鮮美,是因為有了鹽。加一點點就如此鮮美,如果加更多的鹽,豈不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鹽放進嘴里,結果又苦又咸。這則寓言給我們的啟示是
A.持續的量變會引起事物發生質的變化
B.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要掌握適度的原則
C.不可能通過一些現象而去認識某個事物的本質
D.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要時時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答案:B【解析】此題考查的是適度原則。AC選項表述正確但與題目無關。D表述錯誤,現象表現本質的。只有B與題干相符,所以答案為B。
2.有一種觀點認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自由'倒過來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隨心所欲"。這兩種關于自由的觀點
A.前者是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后者是唯意志論的觀點
B.前者是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后者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C.前者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后者是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D.前者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后者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答案:B【解析】前一句話"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知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體現的是辯證法的思想。后一句'自由'倒過來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隨心所欲"體現出來的是唯意志論,所以正確答案為A。
3.某資本家投資100萬元創辦企業從事生產,60萬元用于固定資本、以購買機器設備等,40萬元用于流動資本、以購買原材料和勞動力等(其中購買勞動力支付了10萬元)。一輪生產結束后,該企業的總資本達到了120萬元。那么,該企業的剩余價值率為
A.20% B.50% C.100% D.200%
答案:D【解析】此題考查的是政治經濟學的剩余價值部分。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剩余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可以用剩余價值率來表示:m′=m/v。此題中資本家投資100萬,一輪生產后總資本達到了120萬,說明剩余價值是20萬。購買勞動力支付10萬,也就是指可變資本是10萬。所以剩余價值率為20/10=200%。
4.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資本急劇膨脹,這一方面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經濟過度虛擬化,致使金融危機頻繁發生。西方資本主義金融資本快速發展壯大的重要制度條件是
A.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創新
B.技術創新與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
C.全面私有化與放松金融監管
D.去工業化與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答案:A【解析】這是2016年考綱的新增考點"金融壟斷資本的發展"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創新是金融壟斷資本得以形成和壯大的重要制度條件,推動者資本主義經濟的金融化程度不斷提高。在金融壟斷資本的推動下,壟斷資本主義的金融化程度不斷提高: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大幅上升,金融資本在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和利潤總額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隨著實體經濟的資本利潤率下降,面對激烈競爭,實體經濟部門不得不把利潤的一部分投向金融領域,導致金融資本的急劇膨脹;制造業就業人數嚴重減少,以金融為核心的服務業就業人數逐步增加;虛擬經濟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金融資本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經濟過度虛擬化,導致金融危機頻繁發生,不僅給資本主義經濟,也給全球經濟帶來災難。
二、多選題
17.顯微攝影是一門使用照相機拍攝顯微鏡下一般用肉眼無法看清的標本的技術。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細沙,在顯微鏡下,卻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瑩剔透像寶石,有的金黃酥脆像餅干。即使是司空見慣的柴米油鹽,在顯微鏡下也會展現神奇而充滿魅力的另一面。顯微鏡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
A.任何事物都具有無限多樣的屬性
B.事物的本質隨著人們認識的變化而改變
C.人們可以通過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D.人們能夠通過對個別事物的認識而達到對世界整體的把握
答案:ACD【解析】此題中"一沙一世界"體現出來的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無限多樣的屬性、人們可以通過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加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人們能夠通過對個別事物的認識而達到對世界整體的認識。而B選項本身表述錯誤,事物的本質是客觀的,不會隨著人們認識的變化而變化。所以答案為ACD.
18.唐朝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兩句詩蘊涵著時間一維性的哲理。下列詩句中蘊涵相同哲理的是
A.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B.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C.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D.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答案:ABD【解析此題考察時間的一維性。一維性指一去不復返,即不可逆性。A指的是悠閑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著;時光易逝,人事變遷,不知已經度過幾個春秋。B指的是反復詠嘆強調愛惜時光,莫要錯過青春年華。D.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習,有所作為,否則,到老一事無成,后悔已晚。C.烏云開始從皤溪上起來,太陽從西城外的慈福寺閣后沉落下去。周圍的群山,雨意越來越濃,大雨即將到來,城樓上,已是滿樓的狂風。強調的是一種現象。所以此題的答案為ABD.
19.馬克思說:"一切現實的危機的最終原因始終是:群眾貧窮和群眾的消費受到限制,而與此相對立,資本主義生產卻竭力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這段論述表明
A.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導致了經濟危機的發生
B.經濟危機的發生根本上在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C.資本積累與無限擴大生產也是經濟危機發生的原因
D.經濟危機的發生與群眾的貧窮及其消費能力受到限制有關
答案:BCD【解析】本題考查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是生產相對過剩。相對過剩是指先對人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來說社會生產的商品顯得過剩,而不是與勞動人民的實際需求相比的絕對過剩。因此D正確,A錯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種矛盾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第二,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從因此BC正確。答案為BCD。
20.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冷戰的結束,分割的世界經濟體系也隨之被打破,技術、資本、商品等真正實現了全球范圍的流動,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大大加強,世界進入到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新時代。促使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因素有
A.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B.出現了適宜于全球化的企業組織形式
C.企業不斷進行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
D.各國經濟體制變革給出的有利制度條件
答案:ABD【解析】被踢考查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因素: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第二,跨國公司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第三,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為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貿易的擴大、國際生產的大規模進行提供了適宜的體制環境和政策條件,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21.1516年,英國人托馬斯.莫爾發表了《烏托邦》一書,標志著空想社會主義的誕生,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發表了《共產黨宣言》,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空想到科學的歷史性飛躍,科學社會主義超越空想社會主義之處在于
A.對資本主義進行了無情的批判
B.對未來社會進行了細致的描繪
C.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經濟根源
D.找到了實現理想社會的現實道路
答案:CD【解析】本題考查科學社會主義與空想社會主義的區別。空想社會主義者只看到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命運,卻未能揭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經濟根源;要求埋葬資本主義,卻看不到埋葬資本主義的力量;憧憬取代資本主義的理想社會,卻找不到通往理想社會的現實道路。因此CD正確。而科學社會主義是在揭示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指明社會發展的方向;在剖析資本主義社會舊世界中闡發未來新世界的特點;立足于揭示未來社會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詳盡的細節描繪。因此B錯誤。A是空想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共同之處。
三、材料分析題
34.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要著力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從我國發展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從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也是為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
摘自 習近平:《同黨外人士共迎新春時的講話》(2015年2月11日)
材料2
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協調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的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努力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
摘自 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5年1月23日)
材料3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提出來的,它是從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它們之間雖有一字之差,但內涵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外延大大拓展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正在進行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則是將來完成時,全面深化改革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確定的主題,十三中全會對我國改革作出的戰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國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所確定的主題,是四中全會對我國依法建設提出的戰略任務。全面從嚴治黨是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實踐活動以及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黨的各項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獲得的經驗、形成的成果進行的概括和總結,又是對今后的黨的建設進一步提出的新要求。
"四個全面"則是重大的戰略布局,也是治國理正的重要戰略思想、從哲學的高度來講,"四個全面"是一個過程,不僅是因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個過程,而且它的協調推進也將是一個過程。
摘編自《光明日報》(2015年4月1日)
(1)從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視角,分析為什么談"四個全面"是一個過程?(5分)
(2)"四個全面"重要戰略思想體現了怎樣的辯證思維?(5分)
【參考答案】
(1)認識是主體在實踐的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從嚴治黨"作為理論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并且隨著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從而構成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人們對于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要經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有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對于事物發展過程的推移來說,人類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無限發展的,體現為由低級階段想高級階段不斷推移的永無止境的前進運動。這一規律決定了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用來指導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的,它也會隨著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的深化協調推進。所以說"四個全面"是一個過程。
(2)"四個全面"戰略構想在各個方面都體現了唯物辯證法思想。第一,體現了事物聯系和發展的思想。第二,辯證法要求我們用整體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第三,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體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認識方法,"四個全面"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體體現。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