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37題考查的是思修部分的材料分析題,考生一拿到試卷,首先看到的是家風,這點在大綱解析中沒有明確的體現,但其實,這個考查的知識點與思修部分的新增內容重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中華傳統美德有緊密的聯系,這就是本質和現象的聯系,用家風這個話題帶出今年思修的新增考點。以下是政治教研室朱老師為考生的詳細解析。
37.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中華民族歷來有重家風、重家教、守家規的傳統。好家風的事例可謂不勝枚舉。
宋代的司馬光,在給兒子司馬康的家訓——《訓儉示康》中說道:“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但順吾性而已。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檢素為美。”司馬光教育兒子要以檢素為美,不要以奢靡為榮,說的是個人志向,批評的是奢靡風氣,令人信服。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家族后人也都以賢德主身。
清代的鄭板橋,自幼家貧,為官以后生活條件雖然得以改善,但從未將所得俸銀留作自家使用,而是分給親友、相鄰、他在一封家信中寫到:“每一念及,真含淚欲落也,汝持俸錢南歸,可挨家比戶,逐一數給。”他還開到了族人及親友、同窗的具體名單,將俸銀全部分完。鄭板橋這種樂善好施的行為直到晚年都沒有改變,在他的周圍產生的廣泛影響,更得到后世的贊賞。
周恩來視侄輩為己出,對她們的要求非常嚴格,并約定了十條家規,如不能*下工作專程進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過時才可以來;進京看望他,一律住招待所,住宿費由他支付;一律到機關食堂排隊就餐;不許動用公車;在任何場合都不能說出與自己的關系;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周恩來定下的家規,自己做到了,他的侄輩也做到了。
材料2
家風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源頭。有什么樣的家風,往往就有什么樣的做人做事態度、為人處世風格。從一個人的舉手投足到行為處事,能折射出好家風對他的影響,會讓人看到父母長輩在他成長中精心撫育的印記,可以說,好家風的傳承過程,同樣也延續優良文明基因的過程。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風也要與時俱進,將不利于文明進步不利于社會和諧的因素剝除,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鑒于此,國家通過倡導家風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社會注入暖暖的正能量。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家風這個源頭清澈了,更有利于好的黨風,政風。民風和社風的形成。
摘編自《光明日報》(2014年3月27日、12月25日、2015年2月18日等)
(1) 為什么說“好家風的傳承過程,同樣也同樣也延續優良文明基因的過程”?(3分)
(1)家風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源頭,家風直接影響一個人做人做事的風格和為人處世的風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作為一個民族群體意識的載體,常常被稱為國家和民族的“胎記”,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的“精神基因”,是培養民族心理、民族個性、民族精神的“搖籃”。更是一個民族的基因,是一個民族的血脈。(2分)
重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崇尚精神的優秀傳統,首先表現在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相互關系的獨到理解上。古圣先賢認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在于人有道德,有精神追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并崇尚精神生活,是古代思想家們的主流觀點。(2分)
中華傳統美德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是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源頭活水,中華傳統美德講究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追求精神境界,重視道德需要。所以所好家風的傳承過程,是中華文化優秀基因的傳承。(1分)
(2)如何讓通過好家風的傳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5分)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系統工程,這就需要從基礎做起,從家庭做起。家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內含豐富的道德素質教育和價值觀培育的內容,理應成為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推動其得以踐行的重要載體。(2分)
一方面,良好的家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寫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植于家風之中,正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良好的家風中得到了延伸和傳揚。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是社會風氣的細胞。家風自然會向民風輻射,民風自然會向國風延伸。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子女教育得好,社會風氣好才有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家風的傳承,能夠更好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分)
所以,考生在復習備考時,大綱解析上的基礎知識還應該是復習備考的重點,學會靈活運用,以不變應萬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