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報報道了我市高校考研族的辛勤備考情況,按照此前媒體公布的數據,經過連續兩年下降后,2016年江蘇考研人數反彈,人數較2015年增幅達11.12%。剛剛“退燒”的考研熱,似乎又重新升溫。
就業形勢嚴峻是當下考研人數反彈的重要原因。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面臨轉型升級,企業人才需求上更青睞復合型人才,“初出茅廬”的畢業生在這方面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加之,理想中的“鐵飯碗“數量有限且要求較高,因此,相當一部分人想通過繼續深造,緩解目前的就業壓力。
然而,考研是緩解就業的合理方式嗎?答案未必。試想,一個人如果沒有日常的知識積累,沒有系統的知識架構,采用“高考模式”突擊復習,即便考研成功,畢業后單憑一張文憑就能獲得一份好工作?這樣的想法恐怕是一廂情愿。
眾所周知,培養研究生的意義在于學術而不是就業。研究生應具備研究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就業方向主要是科研單位,就業難易主要取決于研究生學術功底扎實與否,簡而言之就是學術價值決定就業行情。而扎實的研究功底不僅要傾注巨大的心血和熱情,更需要的是學術悟性和靈性,尤其后者,不是所有研究生都具備。所以,如果沒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沒有文章不寫半句空的實力,應屆生考研與否還需慎重考量。
另一方面,就業形勢實質上是一種供需關系的反應。當下,受企業青睞的求職者要么經驗豐富,要么可塑性強。
所以,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學子們更應找準自身的定位,克服情緒障礙,主動適應壓力,理性看待考研,不要讓自己錯失一次彌足珍貴的蛻變機會。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