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有一個最負盛名的當代藝術大獎英國特納獎。這項歐洲最權威的視覺藝術獎,便是以今天的主角命名的。他,就是生于泰晤士河邊的透納,似乎天性里就有一種游吟詩人氣質。他最愛去的地方永遠是鄉間、海邊、山野、湖畔
他描繪大海的光色和空氣的變化。他悉心研究海上光的強度、云彩和風雨的活動;描繪光與空氣的微妙關系水氣彌漫的縹緲。
這是透納21歲的作品,在此之前,14歲就被英國最高藝術殿堂皇家藝術學院破格錄取,這還不算,之后的每年,他的作品都收錄進皇家美術年展,這件事的概念就是,某位歌手連續7年都入圍格萊美獎.唉...我十四歲好像還在臨摹《七龍珠》里的筋斗云...
所以,透納就是個天才,而且,他還是一個勤奮的天才。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不怕你勤奮,怕的是比你聰明,還比你勤奮.透納的畫室遺產包括近300幅油畫、約3萬幅素描和水彩、300本素描集,丫的,根本就是來自二次元的碾壓。
不過,即使是天才,也有師承和敬佩的人物,1790年,透納第一次見到洛蘭的作品,深受震撼,洛蘭對光線的微妙把握令透納折服。
年輕的透納深深地被諾蘭的細節和光線打動,發出無限感慨:諾蘭的作品是無法被復制的。但一句話說出來,也有另外一種理解,那就是:不能復制,但我可以超越。之后,透納開始模仿洛蘭的作品,并加入了顯著的英國主題,將想象與現實有機地結合到一起。現在李克強總理強調的大眾創新其實,最深切的解讀,應該是像透納這樣,模仿并微創新,進而演化出自己的風格。
透納講歷史或神話題材融入風景畫,在一個濃重的故事中拓展放蕩不羈的想象。這幅創作于1812年的《暴風雪:漢尼拔和他的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英國的畫作名字怎么都這么長,跟他們的禮節一樣多)展示給我們的絕對是一幅驚心動魄的畫面:巨大的雪崩從天而降,明亮刺目又勢不可擋,粗壯古老的巨樹被摧殘成殘缺的樹根橫亙前景,延展的地平線上隱約看到傳奇的大象。透納描述了漢尼拔士兵和大象企圖在一場災難臨頭的暴風雪中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驚險場面,靈感則來自他1802年的一次阿爾卑斯山之旅。構圖呈排山倒海的翻騰趨勢,造成令人目眩的劇烈運動感,而急速的筆觸仿佛令人幻聽到轟隆的雪塊崩塌的巨響。在畫前不禁讓人聯想到漢尼拔征戰羅馬的歷史,翻越阿爾卑斯山之后9萬步兵、1萬2千騎兵和幾十頭戰象組成的漢尼拔的大軍,只剩下2萬步兵,6千多沒有馬的騎兵和一頭戰象。
1842年,透納早已見過世間的繁華和誹謗沉浮,此時他開始遵從自己的內心,甚至為了作畫而冒險。為了在畫中展示真實暴風雪的狂暴,透納請水手將他綁在蒸汽船的桅桿,在暴風雪中,在狂風驟雨中,在電閃雷鳴下,綁在桅桿四個小時,之后創作了這幅
晚年的透納越發特立獨行。他粗暴地對待畫面,用指甲刮,用浮石磨,為了讓畫面柔和甚至往畫布上吐口水。他的畫面色彩強烈,令公開展覽時掛在旁邊的畫家黯然失色。他還總是送交未完成的畫作,待展覽開幕前的三天再即興涂抹,整個過程有如行為藝術。同行目瞪口呆,批評家嘲笑他,認為他瘋了。
19世紀30年代末,透納已老,他此時的作品越來越晦澀抽象,開始放縱色彩的運用,很難分辨出物體的輪廓,緊張的色調和瞬息的光影令畫中物象隱身于海天;天地。(其實,這些就是后來流傳的印象派)
晚年的透納受到的質疑也越來越多,經常成為調侃嘲笑的對象,但他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抽象畫作,他是勇敢者,只愿置身于風暴中心,因為那里也是最光亮的地方。畫家透納彌留之際,太陽從云縫中鉆出,這不啻是再適當不過的象征了。當時在場的一位目擊者寫道:天色昏暗陰沉,但就在快到早晨九點鐘的時候,太陽沖出烏云,直射在透納的身上,那萬丈光華正是透納所酷愛并在畫中著力表現的。透納平靜地死去了,臨終前,特納說:太陽是上帝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