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李印旭(化名)是華中師范大學一位湖南籍免費師范畢業生,2014年下半年,享受了四年免學費、住宿費并發放生活補貼的大學生活后,他本應履行約定回到湖南中小學任教。但經過內心的多番掙扎后,他還是選擇了違約。他付出的代價是,除繳納已享受的免費教育費用54000元外,還支付了違約金27000元,同時他的違約記錄向社會公布,在他的人事檔案中也記錄了這一“污點”。
自2007年國家積極部署在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施行免費師范生政策以來,8年共招收湖南籍免費師范生3000余名。這3000余名學生中,有些人當初并非是出于對教育事業的熱愛。
1 部分學生因經濟原因選擇免費師范生
“當初選擇免費師范生,考慮到教師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而且免學費又‘包分配’,所以就填報了這個志愿。”李印旭家境拮據,四年讀書不用花一分錢,畢業后還能有一個體面的工作,這樣的機會讓他和家人欣然接受。但四年后需要履行的承諾卻成為了李印旭的束縛。“我以前對教師行業并不了解,在華中師范大學學習四年后,我發現我并不適合當老師,我更希望在大都市創業,但這時已經沒有了重新選擇的機會。”李印旭說他不想被政策套牢,想要擁有更廣闊的前途,但一旦畢業就不得不履行自己的承諾,回到生源地在教育行業內工作10年,這當中還得去鄉鎮學校從教至少2年。
在采訪中,跟李印旭有類似想法的學生并不少見。“像我這樣有違約想法又付諸實際的同學并不多。因為要支付大量的違約金,自己的信譽度也會受損,很多同學最終放棄了。”李印旭說。
去年華中師范大學對該校153名免費師范生的一項調查似乎也印證了李印旭的說法。調查顯示,38.56%的學生后悔成為免費師范生,有24.18%的學生表示自己將來會想要違約。
湖南師范大學教科院副院長丁道群曾針對湖南地區高校免費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感進行了調查研究,從377名學生的調查問卷中分析,他們大多來自農村,且家庭經濟情況大多屬于中下水平。“免費師范教育最大的受惠群體是那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其中部分學生可能并非自愿,而是迫于貧困壓力的無奈選擇。”丁道群說。
3 專家:鼓勵熱愛教育的學生報考
“違約的免費師范生雖然實現了個人的人生理想,但他們的違約處理決定書和違約處理結果通知書都進入了個人人事檔案,對于今后想從事體制內職業可能會產生較大影響。”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與師范教育處副處長謝民說,每一位來辦理違約手續的學生,他們都會苦口婆心反復提醒要慎重考慮。
按規定,不履行《師范生免費教育協議書》約定的義務,拒絕到中小學從事教育工作;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未滿10年且未經教育行政部門批準,擅自離開中小學教學崗位,均認定為違約行為。
記者從省教育廳了解到,2014年,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畢業的湖南籍免費師范生大概有10人違約。違約最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選擇去經濟發達地區就業;二是改變了人生規劃,不愿從事教師行業;三是因個人家庭原因。
“免費師范生招生計劃應定向到市州或縣市區一級,學生畢業后再由市州或縣市區落實畢業生的任教崗位與編制。”在謝民看來,只有這樣,本地生源的免費師范生才能在畢業后真正補充到農村學校。目前,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培養的免費師范生很難下到縣一級農村學校,農村教育的艱苦已經在許多學生心中形成了一種恐懼。有專家認為,要解決“下不去”難題,國家要優先優厚解決艱苦地區的教師的待遇問題。同時,免費師范生應鼓勵熱愛教育、喜愛教師職業的學生報考。
也有專家表示,免費師范生的限制過多傷了學生的積極性。華中師范大學是培養國家免費師范生的六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之一。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華中師大黨委書記馬敏就提交了《關于完善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的提案》,他提出,“從哪里來、回哪里去”的就業原則,以及過長的服務年限,讓學生對就業感到迷茫。馬敏認為,10年服務教育戰線和2年服務農村的期限過長,不利于畢業生整體規劃人生、選擇多樣性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限制了他們最大程度地發揮自身潛能。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