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獲普利策獎的美國記者愛德華·休姆斯,花了一學年時間,在一所公立高中蹲點,寫了一本叫《夢想的學校》的書。第一章用了這樣的長標題:“4是有魔力的數字:4小時睡眠,4杯拿鐵,4.0”,描述了這所高中的學生群像: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績4.0,一天只睡4個小時,灌下4大罐拿鐵咖啡,為的就是能夠熬過一整夜。
越是活在現實中的人,越是喜歡聽神話。以往“美國孩子邊玩邊學”的神話,在這篇報道面前,似乎無立錐之地。也正是因為顛覆性太強,很多人認為“不可能”。
說句實話,我也不相信這是美國教育的常態。每天只睡四個小時,這樣的美國學生群像,即便在中國學校也不可能普遍實現。但從各方反映來看,美國學生也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輕松,特別是一些私立學校,學生其實很辛苦,也有大量的作業要做。甚至我們知道,像英國還明確了教師對學生的“懲戒權”。這起碼給我們一個啟示,美國教育也沒有那么“美”。這其實也符合我們的基本認知,那就是業精于勤,要想在學業上取得進步,不付出一番努力是不可能的。
從本質上講,教育是應該給人帶來快樂的,但就教育的過程而言,并不會那么輕松。網上流行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的一篇文章,核心觀點是“我不相信教育是快樂的,請別再對孩子讓步”。孔子講,“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志于學”到“從心所欲”,這一路走來,怎么可能全是輕輕松松、快快樂樂。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接受教育的過程一定需要艱苦的付出,這是不言而喻的,這才是教育規律。身邊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哪一個不是一路苦過來的?
而且,不僅僅是教育,任何想要做出一番成績的人,都離不開艱辛的付出。很多人都在向往一份符合興趣的工作,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幸運,但也有不少人具備這樣的條件。即使讓興趣成為了工作,可要想做出一番成績,不經過一番努力,又怎么可能走到線路頂點?所謂“人杰地靈”,其實在很多時候是“人勤地靈”。存在個別幸運的成功者,但就普遍而言,勤勞才是成功的前提。
不能否認現在的孩子很累,我們不能讓孩子的童年和青春,淹沒在習題和試題里,我們應該努力追求快樂教育。包括美國教育在內,也在追求教育減負。但是,也要防止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道出美國教育也沒有那么“美”的事實,也正是想要提醒社會,特別是教育界,千萬不要簡單地認為傳統教育一無是處,千萬不要天真地以為不付出一番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績。
有些神話就讓它破滅吧。最怕活在別人的神話里,最終成為別人的笑話。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