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船海領域歷經30余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0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后,我國造船業國際市場份額持續位居第一,海洋工程裝備發展迅速,船舶配套產業有了長足進步,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
作為我國船海領域主要高校之一,哈爾濱工程大學為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的技術進步、人才培養作出了積極貢獻,有力助推了我國船舶工業發展。近日,哈工程校長姚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就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現狀、高校如何切實落實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以及建立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諸多有針對性的建議。
記者:作為我國最早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綜合性、戰略性產業,我國船舶工業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什么?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形勢如何?
姚郁:我國船舶工業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大而不強,產業創新提質、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面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形勢。一是船舶工業長期處于低技術、低附加值、高能耗的產業鏈低端,面臨著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二是原有的人力成本低等優勢受到挑戰。三是高端優勢尚未形成:歐美、日韓、新加坡等國高端海工裝備制造優勢明顯,市場占有率極高,如新加坡鉆井裝備和生產存儲裝備等國際市場占有率一度高達60%,而我國的市場占有率很低。
但同時,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也面臨著機遇,一是隨著海洋開發力度加大,國際市場對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的需求日益旺盛,預計到2020年,這一市場需求將達到1700億美元,到2025年增至2600億美元。二是憑借工業規模、工業體系和人才技術的諸多優勢,我國的船海裝備擁有良好的發展基礎,是繼高鐵和核電裝備后,我國高端裝備制造中最具備走出國門基礎的代表性產業。另外,《中國制造2025》明確將包括高技術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列入十大重點領域。我認為,這將為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必將成為海洋強國的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記者: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面臨什么瓶頸問題?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姚郁:目前,在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中,存在三個方面的瓶頸問題:一是基礎共性與核心裝備自主創新不足,主要表現在高技術船舶和深海作業平臺基本設計主要依賴國外的局面尚未改變,系列高附加值船型設計建造能力尚不具備,船舶動力、船舶自動化等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二是人才培養質量與行業需求契合度不高,表現在行業高端領軍人才、特種技術專門人才相對缺乏;三是創新體系中各單元定位不準,表現在技術封鎖和壁壘現象嚴重,導致惡性無序競爭、資源重復投入,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品研發、成果轉化、產業推廣鏈條不通、渠道不通暢。
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體制機制與行業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由此導致創新資源分散、條塊分割嚴重、目標不聚焦、生產服務性平臺發展滯后,不能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突破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制約了產業轉型升級。
記者:對于這樣的瓶頸問題,您覺得有什么解決方法?
姚郁:《中國制造2025》中提到,要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同時,發揮行業骨干企業的主導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礎作用,建立一批產業創新聯盟。開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攻克一批對產業競爭力整體提升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快成果轉化。尤其提到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并以創新中心為核心載體,完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我認為,建立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勢在必行,吹響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集結號,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解決上述瓶頸問題的利器。
記者:對于成立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您有什么建議?
姚郁:這個創新中心最根本的定位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重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范基地,以及高端人才基地,為我國船海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創新驅動力。這需要該領域的各國家隊共同努力來支撐大協同、真創新。
中國船舶大學聯盟、深海工程與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組織、船舶與海洋工程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優勢平臺與組織可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以研究院所、海上科研綜合試驗場為重要基地,以重大創新任務凝聚國內中船重工、中船工業等行業、產業巨頭,開展協同創新,使創新中心成為該領域的產業化平臺、技術應用研發平臺與人才培養平臺。創新中心的目標,是成為中國船海領域若干重大方向國家隊、該領域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孵化器、該領域軍民技術融合創新發源地、國內外高層次人才集聚地、該領域復合型人才原產地和該領域國際化競爭橋頭堡,為船舶工業轉型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到2025年,以船海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為核心,完善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創新體系,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促進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成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組成部分。
記者:作為國內唯一一所舉全校之力服務于船舶工業、海洋工程、海軍裝備、核能應用的行業特色型大學,您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優勢在哪里?
姚郁:在這個創新中心中,哈爾濱工程大學是集結號中響亮的強音之一。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方面的獨特優勢可以在創新中心中得以彰顯,利用協同創新的貫通式平臺,可以培養更多高端創新人才,也可以讓科研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行業和產業更好地服務。通過創新中心,大學與政府、企業、院所需要休戚與共、深度融合、全面協同、相得益彰,集成各自優勢,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同時,新的歷史機遇也為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是創新過程中承接思想到產品的紐帶,也是裝備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我校在為相關領域建設培養人才的同時,也需要借助創新中心的平臺,培養出大批高水平的研發人員和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為船海領域裝備制造業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提供源頭活水。
目前,由哈爾濱工程大學牽頭組建的中國船海大學聯盟已成立5年;深海工程與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已運行3年,并形成了有效的創新機制,獲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世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組織(ICNAME)已成立3年,得到國際業界與學界的高度認可和廣泛參與;船舶與海洋工程先進技術研究院則以國家和行業重大需求為突破口,已形成 9大研究方向。
同時,哈爾濱工程大學具有有力的平臺保障能力,擁有水下機器人、水聲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船舶動力、船舶導航等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各專業研究平臺齊備;與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煙臺海工研究院行;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共建中船動力研究院;與青島市政府聯合共建軍民融合船海示范基地及海上科研綜合試驗場也已投入建設。
記者:近年來學校取得了哪些成果,有效地支撐了中心建設?
姚郁:目前,學校已牽頭落實數值水池創新工程(一期)、低速船用發動機創新工程(一期)、第七代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創新工程等數項重大創新任務。正在牽頭組織論證水下生產信息支持系統、極地船舶裝備工程、海上能源島示范工程等數項重大創新任務。
經過多年艱苦攻關和不懈積累,哈爾濱工程大學已形成深海探測無人潛水器系列化研發體系、深水半潛平臺動力定位系統、船用大功率低速發動機重大創新工程、海上能源島等多項具有填補國內空白意義的引領性科研成果。我們期待著在國家吹響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集結號中,加大研發力度,加快成果轉化,把多年的學術積累、一以貫之的報國情懷轉化為建設海洋強國的強大動力,發揮更大的作用。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