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請擁有高校學術背景的獨立董事,這是幾年前上市公司董事會的時髦做法。事實上,近幾年,高校獨董在A股上市公司中的占比此前也是遠高于官員獨董。不過,在當前教育系統反腐的大背景下,近期上市公司出現了高校獨董的辭職風潮。
引發高校獨董閃辭潮的是反腐大背景,而其直接原因,還是11月初教育部下發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黨政領導干部在企業兼職情況專項檢查的通知》,明確要求各高校遵照執行中組部18號文等文件要求。而伴隨該通知的層層傳達,多數學校被要求在11月份將檢查情況上報。這可以說是高校獨董辭職潮最直接的導火索。
中組部18號文是2013年10月中組部曾下發過的一份文件,主要內容是規范領導干部相關兼職活動。文件下發以后,滬深兩市立即大批有黨政領導干部履歷的獨董匆匆請辭。與此同時,相對低調的高校教師在這之后大量補缺,密集涌入各家上市公司擔任獨立董事。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2日,A股上市公司近9000個獨立董事職位中,近3000位獨董是由高校在任或曾任教授兼任的。
盡管《公司法》對獨立董事的職責有明確規定,要求他們必須行使監督權、保護中小股東利益等職責,但多數上市公司對于獨立董事的認知仍停留在高級顧問的層次,或者利用其學術影響力和社會關系為公司創造有形價值,或者提升公司形象。再聯想到高校獨董因補位而興起的歷程,公眾難免會產生學商和光同塵的想象。而個別學者在媒體上為利益站臺的雷人雷語,似乎也能從中找到原因。
前不久,《光明日報》刊發過題為為官從學要力避瓜田李下之嫌的評論。新聞由頭正是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見》,要求高校研究所不得招收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在職進站從事博士后研究。現在,為官從學要防止瓜田李下,為學從商恐怕也要考量利害關系,雖然不至于講割席分坐,但這種臨時補缺的不正之席,在屁股坐到上面之前,還是要三思才行。
當前,教育系統在大力推進反腐工作,也有一些學校領導、管理人員受到不同程度的懲處。教育反腐之根本目的,在于打破官學不分、官商勾結的腐敗鏈條,讓高校避免成為名利場,回到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智庫支持的學術角色,讓研究者重新找回獨立、自由、慎思的狀態。
高校獨董從上市公司閃辭,不是就獨善其身躲進小樓成一統,而是應該以更加獨立和超脫的態度,參與到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中。今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指出,要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高端智庫。發展形勢越是復雜多變,越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持,獨立智庫的前景非常廣闊。對于已經閃辭和即將退出的高校獨董來說,未來的機遇擺在面前,真沒必要再蹚某些深淺未知的渾水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