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5》顯示,農村義務教育格局漸變——義務教育城鎮化率5年升至72.55%
“義務教育城鎮化率從2009年到2014年增長了21.5個百分點”;“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留守率依然維持在61.58%的高位水平”;“什么是未來農村教育適合走的路”……在12月19日舉行的中國教育學會農村教育分會第一屆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十三五”中國農村教育發展戰略會,以及今天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5》發布會上,一場關于過去5年農村教育發展和未來農村教育向何處去的討論,聚焦著農村教育領域的重要問題。
由于學齡人口不斷向城鎮聚集,義務教育城鎮化率從2009年的51.04%快速攀升到2014年的72.55%,增長21.5個百分點。《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5》指出,5年來鄉村學生外流人數巨大,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數量持續減少,城鎮化率不斷攀升。
“傳統的‘村村辦小學,鎮鎮辦初中’的格局正在發生劇烈變化,目前已呈現出未來農村教育的基本樣貌,即鄉村小班小校和城鎮大班大校并存的基本格局,同時寄宿制學校也在不斷增加。”在發布會上,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所長鄔志輝表示,這種“鄉弱城擠”的局面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存在。
報告顯示,從2009年到2014年,小學教學點增加16484個,鄉村小學減少10.54萬所,鄉村初中減少1.26萬所,而鎮區小學和初中分別增加16750所和4720所,城區小學和初中分別增加9897所和4140所。
“教學點的增加,一是近年來農村在恢復教學點,二是小學校變成了教學點。”鄔志輝說。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09年到2014年,鄉村小學在校生減少了2605.68萬人,而鎮區和城區分別增加820.8萬人和1164.48萬人;鄉村和鎮區初中在校生分別減少1190.2萬人和275.4萬人,城區增加409.26萬人。在此情況下,2014年小學城鎮化率達到67.73%,初中城鎮化率達到82.93%,分別比2009年提升了23.88和18.56個百分點。
研討會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提醒,因為城鎮化率上升導致“超級大班額”現象出現,如駐馬店上蔡縣某初中平均班額120人,最大班額達160人,河南鄧州市一所重點小學平均班額達133人。
“積極探索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適合農村教育實際的多樣化發展道路。”報告為“十三五”時期的農村教育發展給出建議。楊東平認為,新時期發展農村教育要面對不同農村地區的差異化需求,平原地區、山區、牧區、少數民族地區在撤并學校上要因地制宜。
“多科教學、小班教學、復式教學等將成為鄉村學校的教育常態。如何讓鄉村教師勝任多學科教學與復式教學,深入挖掘小班教學的潛在優勢,成為提高鄉村教育質量的關鍵。”鄔志輝說。
根據報告,雖然近年來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隨遷率不斷增加,由2009年的30.95%增長到2014年的38.42%,但留守率依然維持在61.58%的高位水平。2014年,初中生留守率和小學生留守率分別為66.26%和59.60%。
報告顯示,留守兒童中有46.91%為父親外出打工,43.36%為雙親外出打工,9.73%為母親外出打工;33.53%的留守兒童為隔代監護,22.62%是兄弟姐妹同住,處于無人監護的狀態。
“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有2000多萬名留守兒童。這些孩子是需要政府、學校,還是需要媽媽?母親外出的孩子,在身體、學業、心理上的各項指標都顯著落后,目前發生的留守兒童事件,與母親的監護責任不到位密切相關。”鄔志輝說。
根據報告,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由2009年的2.30億人攀升至2014年的2.74億人,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隨遷率也不斷增加,由2009年的30.95%增長到2014年的38.42%。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城市公辦學校就讀的政策力度,由‘兩為主’擴大到‘兩納入’,各級政府不斷擴大公辦學校入讀比例,積極購買民辦學位。”報告課題組的調查顯示,2014年有73.8%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有17.5%在民辦學校就讀,8.7%在打工子弟學校就讀。
“我們的動態監測結果顯示,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居住5年以上占比達37.45%,10年以上占15.41%,15年以上占4.97%。”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段成榮表示,目前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穩定居住、就業成為趨勢,且呈現明顯的流動家庭化特征。
“根據國家衛計委的預測,流動人口在未來仍將繼續增長。”段成榮提出,要把流動人口長期存在、持續增長作為解決流動人口相關問題包括教育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大城市在控制人口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如何更好地保障流動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權利”。
據悉,《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5》綜合利用國家統計數據和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在全國27個省份的調研數據形成。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