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創業馬拉松之夠膽來踢館”創業活動日前舉行,參加者既有8年為一項專利孜孜以求的60后,也有為新項目忙得焦頭爛額的90后,他們不約而同地向臺上的投資人:盛大創始人之一、豐厚資本合伙人譚群釗,PPTV和知卓資本與網絡創始人陶闖,起點創業投資基金創始合伙人查立問了同一個問題:“寒冬真的來了嗎?”
3位投資人的答案并不統一,但不同的看法中卻有著一層相同的意思:真正的好項目并不會被寒冬嚇跑,把泡沫擠走了,事物的本質才得以顯現。
是資本寒冬,不是創業寒冬
許多創業者感到,今年下半年想要融資明顯難了。這點在O2O米粉外賣項目“人人湘”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上半年時,還有投資人愿意投2.5億元,到了下半年,盡管CEO劉正一再放低估價,但遲遲等不到投資人的回應。
查立也說了他的一段經歷:大概四個月前,有一個才起步一個月的項目,估值一個億,他是第一個登門造訪的投資人,聊過之后覺得項目挺有意思,于是第二個禮拜就又去聊,結果對方說估值兩個億了。但是,上個禮拜這個項目的CEO給查立發了一條微信:我們現在只融250萬元,你還投不投?
“并不是投資人不愿意投錢了,而是在二三級市場中能夠且愿意‘接盤’的少了。”譚群釗說。2014年,投資額創下近十年來新高,帶出了2015年上半年的現象級投資狂潮,這也給了一些人創業帶來了錯覺。許多人的心并不在產品上,而是包裝一個概念拿來套錢。
“我實在看不出幫人買咖啡,送一杯收2塊錢的項目有什么意思。”在某場創業分享會上,同為創業者的樊登讀書會創始人之一田君琦評價起同行來頗有點不留情面,資本寒冬的到來,只是早一點讓這些“不真實”的創業者出局。
“互聯網投資正在回歸理智和冷靜,從長遠來看,這不是壞事。”譚群釗說。
重新審視判斷項目的眼光
在O2O概念風生水起的2014年年底,賽富投資基金合作人金鳳春分享了他投互聯網項目的經驗。
他說,互聯網的創業周期很短,投資主要看的是這個項目能不能在短期內積累大量用戶和數據,現在有很多企業成立不到一年就能有上億注冊用戶,日活躍量在數百萬,這些項目就會非常搶手。很早以前他們注重產品質量、核心技術,但現在這些要素的優先級讓給了數據,能不能把數據做起來才是最重要的。
為了積累數據,不少互聯網創業者采取燒錢策略,“我愛洗車”洗一臺車7元,甚至搶單能免費洗車,如果用市場價計算,兩個人洗一臺車的成本就要30元,包括洗車工人提成6元,固定工資18元,保險加中介費攤銷4元,物料消耗及稅款等2元。這些企業信奉的策略是先燒死對手,在市場中一家獨大后謀求后動,然而他們往往也發現,只要沒有補貼,那些用戶的頭像再也沒有亮起過。
無論譚群釗、陶闖還是查立都表示,“唯數據論”只不過是某個特定時期的產物,投資人現在看重的,已經回歸到核心技術能不能產生競爭壁壘,而比技術更重要的,是創業者本身。
查立說:“天使投資是投人的,只要人對,趨勢和布局都對。創業者如果在冬天都有勇氣創業,那么說明他是非常有自信的。創業者必須具備超強的執行力,才能把一件事在短時間內迅速做起來,通過不斷試錯找到成功的道路。”
創業者是冬天里的一把火
盡管許多投資人處于“蟄伏”狀態,但目光卻一刻也沒有離開過創業者。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曾經表示,在寒冬中有一種有趣的工作就是撿漏,“看誰的項目便宜了,趕緊投一點”。
IDG資本合伙人章蘇陽則表示,現在的情況和2000年那段互聯網泡沫破滅時很像,現在的許多贏家,都是那時死扛過來的。查立告訴記者,已經有不止一個創業者興奮地告訴他要賣房了,說只要比對手多活一刻,等春天來到就是贏家。
查立說,創新創業本來就應該在增長趨緩的傳統經濟中尋找新的突破點,即使寒冬真正來臨,創業者也應該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去做拉動經濟的引擎。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