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晚,江蘇衛視《非誠勿擾》嘉賓、心理學教授黃菡做客成電講壇,與近千名成電學子分享了《溝通的藝術》。
心態:剔除不合理的生活信念
在談溝通的技巧之前,黃菡先給現場觀眾吃了顆定心丸。她提到《菜根譚》中的這樣一段話:機動的,弓影凝為蛇蝎,寢石視為伏虎,此中渾是殺氣;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鷗,蛙聲可當鼓吹,觸處但見真機。黃菡解釋說,一個人是什么樣的人,對外界和人際關系的理解、期待以及信念是怎么樣的,必然會影響到其在生活中的反應。我們許多人在同樣情景中做出不同的反應,根源并不在于客觀事實本身,而在于心態。
心態之重要,直接影響了溝通的質量,因此,我們首要的就是剔除不合理的信念。黃菡給出了不合理心態中的三個突出點:必須和應該,糟糕至極以及全部和所有。
很多人認為: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獲。我對你好,你就應該對我好;我愛你,你就應該愛我。黃菡舉例說道。現場觀眾聽到這里都不禁笑了,這樣的觀念幾乎人人都曾有過。這些人們潛意識里常有的認知,正迎合了不合理心態中的必須和應該。一旦多問幾個為什么,這些觀念就瞬間土崩瓦解。
黃菡說,人一旦有了必須和應該的信念,如果事與愿違,就會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為此,她特地搬出了生活中總是不絕于耳的話:你連大學都考不上,你這輩子就完了。如果你連這點事情都做不好,那你能有什么成就?這些觀念,常常將人引入誤區,走向極端,使人消極待世。因此她強調說:我們應該剔除不合理的信念,學會和人溝通。
認知:試著換個角度看問題
在人際溝通當中,真正地認識一個人也是一個難題。你怎樣認識一個人,直接關系到你怎么和他相處。黃菡認為,如果張三無惡不做、粗暴無禮,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想遠離他,而不是親近他、拯救他,對吧?從心理學角度上,黃菡給出的解釋是,人通常都會達到知、情、行的統一,所以認知通常表現在行為上,內心的好、惡、喜、憂就會表現為行動上的親、疏、遠、近。
在知這一點上,黃菡饒有興趣地聊了起來。在現場,她展示了幾幅圖畫,印證了人的視覺偏差。其中,一幅同時隱藏著老婦和少女的圖片令人印象深刻。不同角度,結果相異,現場的你,看到的是老婦還是少女呢?
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簡單,它并不是常識中的眼見為實,這是一個充滿了主觀性的過程。黃菡說,就像有些時候看到的東西不過是我們能看到的、想看到的,甚至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人對自己認知的清醒程度,決定了價值觀的走向。而一個人一旦習慣根據自己的經驗看事物或者僅憑對某個人的第一印象就對此人下定義,就十分容易產生認知偏差。由此,黃菡建議,在與人交往時,要給別人多一些機會和余地,而不是武斷地只通過一件事、幾件事去斷定一個人。
溝通:學會真誠是第一步
溝通技巧的第一步就是學會真誠。黃菡說,有人質疑說真誠和學會是相矛盾的,因為帶有目的地去學會,就不再是真誠的。何為真誠?黃菡給出了自己的解釋:真誠是指對對方來說是批評性的、否定性的、反駁性的但卻是真實的話。如果選擇沉默,可能就是對工作甚至人的不負責任。但同時,如果這些話沒有用正確的方法表達出來,往往會引起誤解和沖突。黃菡多次提及,真誠不能是不假思索地表達自己的感覺。
黃菡提到新浪微博的一個圍繞你最不想聽到別人說的一句話是什么?這個話題的調查。結果顯示,最不受歡迎的一句話是:我這個人心直口快,剛剛說的話別介意啊。黃菡說,你說的話讓我難受了,還不許我介意,我介意的話就是我的錯,這哪里說理去?這樣一句話,引起現場不少人的點頭贊許。可見,一個人不假思索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的行為對他人的傷害值不容小覷。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更喜歡喜歡自己的人,而說真話可能被對方誤解是不喜歡自己,所以人們往往對說真話的人有抵觸的情緒。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對于這句話人們有一種誤解:良藥必須苦口,忠言必須逆耳,只有把話說得危言聳聽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黃菡認為,苦口的良藥不是真正的良藥,真正良藥會包上一層糖衣,讓人們更愿意入口、吸收和消化。
她建議,人們在理智上可能會認為那些逆耳的話是對的,但是卻沒法控制內心的抵觸,要想對方能夠接受自己的真誠,要能夠學會注意場合,學會修飾自己的語言。
交往:遵循吸引的四大規律
作為《非誠勿擾》節目的資深心理顧問,黃菡常常被嘉賓問及這樣的問題:到底什么樣的人才是與我合適的人呢?鄰近律、相似律、互補律、對等律,黃菡說,這是人們在交往的時候會遵循的四大吸引規律。
黃菡主要解釋了鄰近律: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常常和空間距離近、交往頻繁的人親近。而在對待親子、領導、情侶關系時,應牢牢記住這個規律,長期的不交流能夠使感情生疏,交流中斷一定會影響感情關系的發展。所以想要關系牢固,最好的方法就是多交流。,她這樣認為。
然而,親密關系也不是多多益善。黃菡建議,在人際關系中多保持等距離外交,而有兩種關系是必須回避發展成親密關系的。
第一種是工作中與直系領導的關系。人們常常想,如果能夠和上級保持一種親密的關系,被領導所蔭庇,正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背靠大樹好乘涼,一榮俱榮。對此,黃菡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可別忘了它們的下半句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樹倒猢猻散,一損俱損。
第二種應該避免的是與多個異性的親密關系。黃菡對現場的大學生們說,如果已經建立了牢固的愛情關系后,那么就應該謹慎對待與其它異性的親密關系。愛情關系很復雜,如果不能正確地處理,那么最后帶來的是多方的痛苦。
她說,人是社會的產物,每個人應該學會處理好每一段關系,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在社會中怡然自得。
想要把溝通這門藝術練到家,僅憑黃菡與大家分享的這兩個小時是遠遠不夠的。精彩的講座現場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講座結束后,眾多聽眾們仍覺意猶未盡,表示獲益良多。
本次成電講壇由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主辦,自動化工程學院承辦。
相關鏈接:
黃菡,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心理學博士,江蘇省委黨校行政學教研部教授、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江蘇省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江蘇省領導研究會副秘書長。黃菡主講過《管理心理學》、《領導者心理調適》等多門課程。在《婦女研究論叢》上發表學術論文《試析大眾傳播中性別歧視的成因》、《鄉村的目光農村學生城市認知的經驗研究》等文章。2010年6月起擔任江蘇衛視《非誠勿擾》嘉賓老師。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