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創新驅動要有大作為
——訪寧夏大學黨委書記金能明、校長何建國
最近十幾年,寧夏大學經過兩輪合校,成為省部共建高校,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綜合實力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能力不斷提高,在校生也超過了2萬人。在經歷了規模擴大、內部整合之后,近年來寧夏大學集中精力全面加強內涵建設,著力打造學校的辦學特色。目前,寧夏大學的“綜合改革”也進入深水區,如何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如何更好地支撐自治區實施“創新驅動”,有效地為地方發展服務?一系列的問題都擺在了這個地處大西北、有57年建校歷史的地方院校面前。
針對上述問題,近日,寧夏大學黨委書記金能明、校長何建國共同接受了記者采訪。
增強學科實力求發展
說起近些年的發展變化,何建國如數家珍。最讓他欣慰的是師資結構的優化、學科實力的增強、科研能力的提升。他對記者說,自從學校提出在5年內將博士的比例提高到30%的“530計劃”以來,通過一系列舉措,博士便由原來的百十來人增加到四五百人,比例也由原來的百分之十幾迅速提升到百分之三十以上。近年來,著眼于提升學科實力、學科特色和學科競爭力,寧夏大學十分重視學科建設,建成了“國家—自治區—學校”三級重點學科體系,現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8個自治區重點學科,8個“十三五”自治區優勢特色學科,20個校級重點學科。與此同時,科研經費也由每年1000多萬元增加到1億多元。
盡管如此,何建國還是看到了差距、危機和挑戰。他說,再也不能靠簡單的擴張來謀求發展了,一方面要毫不動搖地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大力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另一方面,要融入和服務地方中求支持、促發展。同時,還要加強創新和改革,為寧夏培養一批留得住、能發展的高層次創新創業型人才。
認清自身優勢求特色
金能明告訴記者,他一直在思考三個問題:寧夏大學面臨的形勢,寧夏大學的發展和定位,寧夏大學應該有什么樣的辦學理念。
寧夏大學地處西北內陸,這既是它的劣勢,又是它的優勢。它的劣勢,有些是由地理位置造成的,但它服務于地方、對地方的貢獻和在地方的影響力,又非外地大學可比。金能明舉例說,作為回族聚居區,寧夏在與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地區發展經貿、文化交流合作方面具有優勢,寧夏大學要進一步創新思路,積極開展阿拉伯語人才培養,如果寧夏大學培養的學生阿語高人一籌,那么就業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何建國介紹,經過多年的發展,寧夏大學在西夏和伊斯蘭文化、能源化工等領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優勢,而像這樣的學科優勢,還要繼續擴大、繼續挖掘、繼續深化,在提升學科實力、打造學科特色、形成學科優勢方面進一步下功夫,努力使兩三個學科進入全國一流學科行列。
擔負引領責任求合作
何建國說,寧夏大學作為“211工程”高校,在全面提升自身實力和能力的同時,還要積極引領寧夏的高等教育向更高層次發展,這也是寧夏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據介紹,寧夏大學目前正在與位于六盤山下的寧夏師范學院實行聯合辦學,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寧大的教師過去兼課,師院的學生也過來學習,這種辦學模式,在全國尚屬首創。
寧夏大學在加強與其他高校合作的同時,還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寧夏大學農學院、葡萄酒學院50名學生和10名教師目前正在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葡萄酒等相關專業訪學研修,而阿拉伯學院的78名學生也在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亞歷山大大學和摩洛哥哈桑一世大學合作實施國際化項目。
金能明認為,寧夏大學這樣的地方院校應該在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