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響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時⑧
南京農大對接農業產業,精耕涉農創新創業教育“試驗田”——
這里走出一批“農”字號創業者
畢業僅一年,南京農業大學畢業生郭碧玉就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在江蘇鹽城市射陽縣的經濟薄弱村建起了第一個農民養雞合作社,還動員了村里的30個貧困戶入股。如今,3年不到的時間,合作社養雞規模就突破10萬只,產值突破120多萬元,村民們親切地稱他為“雞司令”。
像郭碧玉一樣,一批涉農創業者近年不斷從南京農大走出,主動對接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的發展需求,掀起了將課內外收獲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帶給農民的創業熱潮。談及動因,畢業生們將其歸結于學校把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不懈探索。
在南京農大校長周光宏看來,農業高校的創業教育應首先基于緩解“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產業現代化的需要,探索如何有效結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新農村建設,形成創業實踐教學的特色。
差異化培養讓學生勇做“弄潮兒”
“給寵物看病也涉及到預約掛號接診、寫病歷、開處方這一系列流程,我們就是基于這樣的需求,為寵物醫院定制了系列軟件,搭建起寵物診療服務的互聯網和數據運用平臺。”說起創業初衷,學校動物醫學院2010屆畢業生費翔表示,自己的創業自信來源于在校時期參加的“虛擬班級”。
在南京農大,美國寵物食品協會、法國皇家寵物食品公司等全球領先機構定期設立“虛擬班級”,通過遠程教學,與學生們分享小動物臨床病例庫。
“對于農業高校來說,一個很重要的職能是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特別是‘三農’發展需要,強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學校教務處處長王恬說,從2010年開始,學校就設計了多元課程體系,探索以“拔尖創新型人才”和“復合應用型人才”為不同標準的差異化分類培養方案。
2014年,學校獲批成為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8個專業分別入圍“拔尖創新型”和“復合應用型”專業。“作為農業高校的特色優勢專業,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虛擬班級’是此類改革的嘗試,強化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案例資源。”王恬表示。
校內協同促涉農創業落地“生根”
在江蘇海安縣曲塘鎮的高產水稻田邊,一架無人機騰空而起,在低空幾十米的高度沿稻田來回巡航拍照。“這樣不僅準確度比肉眼估算要高得多,而且還能判斷肥水病害情況,可以為來年的栽培提供技術參考。”學校工學院無人機創業團隊隊長鄧海嘯說。
從剛入校時熱衷于玩航模、參加各種規模的創業計劃大賽,到成立自己的公司,設計無人機在市場“接單”,再到如今將無人機用在稻田監測上。鄧海嘯認為這些進展均離不開學校在技術培訓、資金、場地等方面的支持。
從今年開始,學校將以特色涉農創業服務為重點,進一步整合校內資源,建立起由教務處、學工處、團委、研究生院、科研院等部門齊抓共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機制。
南京農大創新創業教育領導小組副組長、學校黨委副書記盛邦躍說,學校科研院每年遴選出50個適合大學生創業的科技轉化項目,并拿出60萬元的創業經費,以涉農科技類轉化項目為重點,與校團委、學工處等部門一起,共同培育優質大學生創業團隊。
研究生工作站成創新專利“孵化園”
王儲去年剛從南京農大園藝學院畢業,是一位茶學專業碩士。他依托學院專家團隊的技術支持,不僅注冊了公司,如今還建起了江蘇現代家庭園藝創新創業示范基地,面向市場提供包括茶藝、家庭園藝和插花在內的培訓服務。
作為江蘇省首家開設茶學本科專業的院校,學校匯聚了優質的師資和學科資源,對產業需求研判敏銳。王儲的導師是學校園藝學院院長陳發棣,也是業內有名的“產業教授”,他的“菊花全產業鏈的開發”課題組目前在南京江寧湖熟街道建有全球最豐富的菊花種質資源基地。
近年來,學校將“企業研究生工作站”視為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幫助企業提升技術水平、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抓手。2011年以來,共掛牌建立了101個省級和40個校級企業研究生工作站,進站開展科研實訓的研究生超過800人。“農業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不僅要為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提供人才資源、技術資源、教育資源,更要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創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提供不竭的創新動力。”學校黨委書記左惟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