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出臺《關于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就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狀況統計指標體系做出修改,要求從2016年起,各地各高校要重點統計有就業意愿尚未就業畢業生、暫不就業畢業生等指標。政策一出,學生、學校都松了一口氣。
如果說升學率是中小學背后的鞭子,就業率就是高校的命根兒。因為這是高校工作最直接的考核指標之一,關系著學校的人財物等各項資源配置,它逼得學校只能往高處努力。為了讓本校的就業率好看一些,部分學校甚至會扣發學生畢業證,要求學生拿三方協議來換。這也逼得學生在就業協議上作假,找公司蓋章了事。在此背景下統計的就業率往往極高,有的甚至接近100%。
數字里的就業很漂亮,卻不實用,甚至有害。教育系統參考虛高的就業率制定了來年的招生計劃,無法及時調整專業配置;學生和家長根據虛高的就業率選擇了虛火的專業,影響了孩子的一生;政府相關部門也因為虛高的就業率,無法發現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制定的政策可能與現實需要脫節。
弄虛作假的高校得到了經費、擴大了招生,似乎是受益者,但是從長期來看,他們也要付出代價。因為高校本該是引導學生學會誠信的地方,許多大學的校訓也不乏“實事求是”、“誠實守信”等字眼,但是為了招生、為了刷就業率,部分高校不惜扣押畢業證逼迫學生們弄虛作假,讓自己淪為笑話,也讓學生模糊了誠信界限。
現在,教育部將有就業意愿尚未就業畢業生、暫不就業畢業生等指標納入統計范圍,既是糾正長期走偏的就業統計指揮棒,引導高校更好地為學生就業服務,也是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風潮,有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動和自由發展。因為,自主創業的學生和選擇自由職業者可沒地方簽三方協議去。
不再一味強調就業率,并不代表可以放松創業就業幫扶工作,更精準的統計反而意味著更精細化的服務,要針對不同人群提供差別化就業指導。因此,《通知》要求建立三級聯動機制,輔導員(班主任)及時了解每一位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和意愿,院系認真核實匯總就業數據,學校實時更新就業監測系統相關信息,加大對有就業意愿尚未就業畢業生的指導服務力度,幫助他們盡快實現就業創業。
全社會也應加大對學生創業就業工作的支持力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財政等部門應該積極配合各地各高校,做好求職創業補貼申請和發放工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還應配合學校做好信息銜接和服務接續工作,實施好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持續為他們提供就業信息和指導服務。只有這樣,人們才能看到一個真實的高校就業率,才能收獲一個各方安心的高校就業季。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