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浙江大學教師節典禮上,該校兩位教授因長年堅持在本科生教學一線、并受到全校師生的廣泛認可,每人獲得了“浙江大學心平獎教金”100萬元的獎勵。該獎于2011年設立,旨在表彰功底扎實、業務精湛、教學效果突出、關愛學生成長的優秀教師。(9月12日《新京報》)
長期以來,在高等教育領域,對教師的考核一直以科研成果為主要考核目標。在不少高校,講臺尤其是本科講臺成為被大師們遺忘的角落。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學校的核心目的,就應該是教書育人、培養人才。正如此次榮獲重獎的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師姚纓英所言,“科研應為教學服務,不應讓教學成了科研的陪襯和附庸。”然而,科研的喧賓奪主,導致高校教育偏離正確的軌道。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才培養的最終效果。
浙江大學對教授堅持本科教學開出百萬元重獎,為的就是扭轉這種偏差。重獎不只是一種物質財富,更代表了學校對于教師教學的價值肯定,勢必能鼓勵更多的教師把精力投入課堂教學。不過,重獎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接下來還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鄭志強有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在大學里教學和科研的關系就好比是“好飯”和“壞飯”的關系,面對琳瑯滿目又“油水豐厚”的科研“大餐”,自然很多大學教師更愿意從事科研。要想引導教師從實驗室回歸到課堂來,就必須把教學和科研做成一鍋飯,一樣美味可口。
科研是顯性的,往往可以名利雙收,因此總在聚光燈下;教學是隱性的,更多時候是潤物無聲,容易被人忽視遺忘。只有讓隱性的教學地位提高上來,成果凸顯出來才能引導更多的教授博導們走上三尺講臺,樂于為他人做嫁衣,甘做人才培養的鋪路石。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