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cite><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video></var>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strike></var>
<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ideo></cite><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cite>
<var id="ddhtb"></var>
<cite id="ddhtb"></cite>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ins id="ddhtb"><span id="ddhtb"></span></ins>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menuitem><menuitem id="ddhtb"><span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span></menuitem>
<ins id="ddhtb"><noframes id="ddhtb">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span id="ddhtb"><var id="ddhtb"></var></span></var>
<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復旦大學陳尚君團隊歷時七年修完新舊《五代史》

首頁 > 

高教

 > 復旦大學陳尚君團隊歷...

復旦大學陳尚君團隊歷時七年修完新舊《五代史》

  復旦大學陳尚君團隊歷時七年修訂完成新舊《五代史》

  古籍校勘,聰明人做“傻事”(治學者)

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2715室。入眼全是書:門窗之外兩面墻的書架排滿了成套典籍,中間長辦公桌上都是橫疊豎立外加攤開的書,摞起來的裝滿書的紙板箱頂上都堆著書,有幾摞碼得高了,看著岌岌可危。人走進去都有些躡手躡腳,怕碰亂了書,碰翻了這個空間里厚重的安靜。  

每天朝九晚六之間,中文系副教授唐雯和歷史系副教授仇鹿鳴就埋頭在這些書籍中間,做著校勘、檢索、修訂和整理工作,今年以前是新舊《五代史》,如今則是《舊唐書》。隔壁的2716室,一樣的書天書地,是中文系教授陳尚君的辦公室,論起“坐班”的時間,他比兩個年輕助手更長。  

這3個人組成的團隊,剛剛用了7年時間,完成了一個大項目:點校本新舊《五代史》的修訂。這也是整個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中,最早與讀者見面的三部書中的兩部。

青燈黃卷,板凳坐得十年冷,耐得住寂寞……說起文獻學、古籍整理,頭腦里不自覺地就要涌現出這類詞語來。但拿來套用在他們身上?或許并不合適。

新舊《五代史》修訂本改動標點3000余處,超越舊本,學術“升級”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整理,曾是新中國規模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工程,也代表了當時中國文史研究的最高水準。出版后即成為被廣泛使用的經典版本,影響巨大。然而,當年點校整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時,藏在臺灣、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珍貴善本都沒有用到。時易世移,近些年來又新發現了不少文獻和考古研究成果。凡此種種,最終促成了季羨林等4位學者聯名呼吁展開修訂工程。2007年5月,點校本的修訂工作正式啟動。  

復旦大學曾是《舊五代史》和《舊唐書》點校本整理的負責單位,當年的牽頭者正是陳尚君的導師朱東潤先生。這次的點校本修訂工程,《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和《舊唐書》的任務都由陳尚君領銜。原因之一是考慮到學術研究的延續性,其二則是因為,陳尚君長期從事唐宋文獻整理研究,當時剛剛出版《舊五代史新輯會證》,被視為新舊五代史修訂的“不二人選”。  

從2007年10月通過《舊五代史》修訂方案算起,整整7年,陳尚君帶領著他的修訂小組,幾乎每天都沉浸在距今1000余年的五代十國那幾十年歷史中間,一卷一卷地校對、修訂、考辨史實。  

據中華書局統計,新出版的修訂本《舊五代史》的校勘記是原點校本兩倍多,改動標點2000余處。《新五代史》原點校本由于采取“不主一本、擇善而從”的方式,出校較少,僅158條;修訂本新增校記1100多條,改動標點千余處,均較原點校本有了較大改進,超越了舊本,形成一個“標點準確、校勘精審、閱讀方便”升級本的學術目標。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每一則校勘記都曾經過初校、復核、責編、外審專家的反復推證,務求必是。今人喜歡講學術創新,但我們在長期的點校工作中,時時警惕創新意識的誘惑,仔細拿捏校史與考史的分際,任何細節的改動都從各種角度和立場反復推敲論證,博取約出,多疑慎斷。”陳尚君這樣說。  

一字一句、一卷一冊地校對和考辨史實,書里每個字都要“按摩”好幾遍  

作為陳尚君教授的“左膀右臂”,70后唐雯是陳尚君教授門下文獻學方向的博士,2006年留校,隨即進入修訂組。80后仇鹿鳴則是歷史學的博士,因為仰慕和旁聽了陳尚君老師的5門課而漸漸熟悉,2008年畢業留校的時候,正式加入修訂團隊。  

仇鹿鳴至今還記得,上班第一天,陳尚君就對他說:“校勘比較枯燥,做這個事情,要有一種聰明人做傻事的精神。”  

修訂新舊《五代史》,第一件事是花費半年時間做出兩本、七卷樣稿,一方面是讓兩個年輕人熟悉《五代史》的體例,另一方面則是為全書的修訂確立工作程序、校勘尺度和規范原則。  

隨后,便是日復一日、一字一句、一卷一冊地校對和考辨史實。《舊五代史》一共有一百五十卷,主要是本紀、列傳和志3種體例。仇鹿鳴說,記錄人物生平的“傳”相對簡單,“紀”和“志”則比較繁瑣,紀是編年長編,志是典章制度,每一件事情,每一條制度,在原書里面可能只有一句話,他們卻要查找出這句話的原始出處,頗費時間。就算是小小一個標點的確定,都需要不斷地讀前后文。  

關于校書耗費了多大的功夫,唐雯說得很感性:“書里每個字,我們都‘按摩’過好幾遍!”  

不是沒有過糾結和苦惱。這是兩位年輕人走上學術之路的第一個7年,面臨著發論文、評職稱、進編制的壓力。“7年,3個人,200萬字,沒有列入重大項目、申請到基金,這樣拿去評職稱,好像沒有競爭力,不夠理直氣壯。”仇鹿鳴說。  

雖然這樣說,但仇鹿鳴還是覺得:“學術潮流時時變化。與其做沒著落的‘空對空’研究,不如踏踏實實地做基礎文獻校勘,讓更多人能看得懂原典,再過三四十年也不會過時。”  

7年過去,一抬頭,他們的學術功力已在整理修訂、聚沙成塔的繁瑣勞動中大大提升,成了文獻學和歷史學領域國內年輕一輩中的佼佼者,唐雯不久前還入選了中組部的“萬人計劃”。  

“我把青春獻給了《五代史》!”唐雯的話里,有感慨,更有自豪。  

讀書是件優雅快樂的事,每有所得,總是喜不自禁,充滿發現的喜悅  

對古典文獻,對沉浸在古籍天地里的日子,他們有著發自內心的喜歡。高校里年輕教師收入不高,但兩個人都覺得“夠生活了”。  

“做校勘也歡樂,我們經常很八卦,每天都有新發現,不過八卦和發現的都是1000多年前的人的故事,比如要弄清誰是誰的兒子、孫子,誰哪一年在哪里住過。”唐雯說。  

唐雯、仇鹿鳴的篤定與“八卦”,與這個小團隊“主帥”陳尚君可謂一脈相承。  

陳尚君今年53歲,年輕時在江蘇海門江心沙農場務農8年,直到1977年進入復旦大學中文系,第二年便考取研究生,跟著當時已經80多歲的朱東潤教授以及其他前輩教授求學問道,研究唐宋文學。博聞強記和“讀書破萬卷”,算得上是他從事文獻學研究能有大成的兩大法寶。  

“一切學問都是閱讀得來”,陳尚君曾這樣告訴學生,但他又說,讀書不在快,而在訓練對史料的感覺。別人拿到《全唐詩》,多半是全盤接受,作為文獻學者的他卻會去與不同書籍收錄的版本一篇篇作對比,辨析真偽,結果一下子從《全唐詩》《全唐文》里發現諸多問題,30歲出頭,他就著成《全唐詩補編》《全唐文補編》。  

“其實,做學問有和打游戲一樣的快感。”陳尚君常常宣揚他的“快樂學術”觀點。他講起一則古人筆記:有和尚深夜吟得好詩句,興奮撞鐘,引得四鄰驚問,只因喜不自禁,希望與人分享。這種發現的喜悅,在他30多年的古籍整理與研究中,比比皆是。他甚至不太愿意為了獲得更多資金支持而去申報研究課題,因為“最好的學術研究絕對是不可預期的”,更因為一旦成果立項,總要面臨各種評審考核,在填表、答辯、開會討論中耗費很多時間精力,而在他看來,寶貴而有限的生命時光,需要緊緊抓住,來做最重要的事。  

慢工出細活,文獻學研究的長周期,曾讓他熬過10年,才從講師升到副教授,但然后,僅用兩年就升為教授。他曾在11年里基本不參加學術活動、不回復朋友來信,直到完成300萬字的《舊五代史新輯會證》。這么多年來,陳尚君一直按著自己的節奏、聽從自己的感覺走。近些年,除了做史書研究,他又迷上了石刻文獻。“讀書,總該是一件優雅的事。”他說。  

但他并不拒絕微博、微信,相反,會很認真地研究如何用短短140字講好一個故事,覺得新媒體也是普及古籍知識和歷史典故的好方法。無論是在博客還是豆瓣上,他都有不小的粉絲群。  

完成了新舊《五代史》修訂的陳尚君、唐雯和仇鹿鳴,眼下已經轉入點校本《舊唐書》的勘校修訂工作。他們說,《舊唐書》篇幅是新舊《五代史》的兩倍還多,修訂難度更是遠遠高過后者。要完成,說不定還要又一個七年。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