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成為了校研究生支教團的光榮一員,將用一年的時間把知識和奉獻留在重慶的山區。我終于有機會去實踐習總書記系列講話中所說的:‘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大學生要志存高遠!我慶幸自己生于斯,長于斯,愿以綿薄之軀和拳拳之志為這個國家貢獻我的青春和一切。”
“‘四進’‘四信’專題輔導讓我明白,對這身軍裝、對祖國的國防事業只有熱愛還遠不夠,更要堅定理想,鑄牢信念,學好本領!”
……
11月8月上午,位于黑龍江大學主樓的報告廳內座無虛席,一股獨屬于青春的振奮的氣流伴隨著一陣熱烈過一陣的掌聲而不斷發酵、升騰,讓這片空間變得格外火熱。
發言席上的六位同學來自“黑大菁英”大學生骨干培訓班(一期),雖然分屬不同學院、年級,有著不同的專業學習背景和個人發展經歷,但他們在這個講臺上所代言的是同一份成長體會和青春宣言——在民族復興的感召下,當代大學生追隨黨、信賴黨、擁護黨、與民族和國家結成命運共同體,用絢麗的青春之筆書寫民族復興的偉大篇章!
與以往的“報告”或“匯報”不同,這更像一場分享會、一次動員會。沒有理論灌輸,也不見豪言壯語,有的是年輕人樸素的心聲、壯美的理想以及宏大時代下浸透熱情與汗水的奮斗。“通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專題的學習,不僅使我捋順、明晰的相關知識,也更堅定了為此貢獻力量的信念。‘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過這句生動而深刻的話,就是希望大家看到全面小康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懂得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這個道理……從參加貼吧愛心捐助、‘善行一百”、暖冬行動等各類志愿服務,我看到社會各方為縮小我國的貧富差距而努力,也因此下定決心要為祖國的偏遠山區做力所能及的事,要用一生時間把呵護與友善變成習慣。”講臺上,該校法學院大四年級的潘強強同學告訴大家,他在今年加入了學校組織的支教團,將利用假期前往重慶山區開展支教活動。他說:“當我正在以實際行動去貼近并融入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時,我的青春迸發出無窮的力量與光華!”
這樣貼心窩、貼近實際的分享在現場的大學生聽眾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經常有人為‘90’后下定義,但大多都不怎么動聽。我們這代人面臨著很多沖擊,的確有過迷惘,但絕不是迷失的一代!滾滾的時代洪流中,我們需要引領,也需要鼓舞。”臺下,一位始終認真聆聽的同學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表示,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過程,就是青年人為人生尋覓到航標的過程。“‘90’后要用靠譜的奮斗擁抱這個時代,只有我們能給自己下定義!”
這次成功的分享會,是黑龍江大學深入開展“四進”增強“四信”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自今年5月省委開展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四進”“四信”工作以來,該校注重發揮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在馬克思主義學院現有教師團隊的基礎上,從另外5個學院分別遴選了精通哲學、經濟、法律、歷史、管理等學科的10位優秀教師,共同組成專題課教學團隊,確保每個專題有數量充足、教學經驗豐富、學術水平高的專任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在教學安排上,學校把專題課作為通識必修課程正式列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共16學時、1學分。每年從9月開始,對大三年級學生分2個學期、4個輪次完成專題課的講授。每學期2個輪次大約50個教學班,每個教學班50—70人,完全實現小班教學,并全部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白天授課。為提高學生的抬頭率和到課率,要求學生記課堂筆記、隨堂撰寫心得體會,采取開閉卷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業考試。同時,學校充分利用碩士和博士生導師、教學名師等資源,組建面向研究生的教學團隊,本學期已經開展了面向2015級全體博士研究生和2014級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專題課教學。另外,為確保教學效果,學校將專題課納入專項課程評估范圍,組建了專題課教學督導組,深入課堂聽課,進行專項評教與評學,既對全部任課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又對教學各環節進行監控。專題講授結束后,學校組織開展“一個輪次一座談”“一個輪次一總結”,及時掌握授課效果,發現問題,立即整改。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