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產學研直通車蚌埠行活動于11月中旬順利舉行,此次活動促進了蚌埠市乃至皖北地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也架起了滬蚌間的產學研高鐵線。上海科技報、蚌埠日報、蚌埠網絡電視等媒體對此次活動進行了深入報道。
上海科技報的報道
安徽蚌埠,一座被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淮河一分為二的城市,每天,都有列車隆隆駛過架設在淮河之上的鐵路橋。這座鐵路橋不僅溝通了蚌埠南北兩地,更是連接起了中國的南方與北方。鐵路橋上鋪設的是從1912年開始成為中國南北交通干線的津浦鐵路,也就是后來京滬鐵路中的一段。如今,京滬鐵路早已經換上了高鐵,從上海到蚌埠只需要兩個小時的時間。
而在蚌埠與上海之間,還有一座看不到的高鐵線已經鋪設完成。這就是自2009年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蚌埠基地正式掛牌之后,兩地間開啟的上海高校大學科技園區與蚌埠當地科技園區之間的產學研合作快速通道。上海智力對接蚌埠資源、上海管理服務蚌埠企業,成為這條產學研高鐵線的最大亮點。
一拍即合
童正明是上海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自1985年以來就一直從事換熱器研發、換熱器性能測試等工作,為汽車及工程機械行業制定了多項行業標準。他同時也是一位產學研融合的老法師。在他看來,與企業合作進行技術研發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不久前,童正明收到了來自上理工科技園的一份技術需求目錄。在這份目錄上,詳細地寫有數十家來自上理工科技園蚌埠基地企業的技術難題,它們亟需上理工教授們破解。在這些難題中,童正明看上了安徽鳳凰濾清器股份有限公司有關濾清器檢測設備與標準的研發申請。目前,國內使用的濾清器檢測標準都是照搬國外的,我們需要根據自身產業特色,對標準進行修訂。童正明覺得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于是就揭下了這份懸賞令。上周,童正明親自走訪了鳳凰公司。他深入企業技術部門,與技術人員進行了詳細交談,了解企業技術研發情況。
我們十分期待與上理工的產學研合作。鳳凰公司總經理陳登宇介紹說,企業是在2004年入駐蚌埠的,而研發部門被放在了上理工科技園蚌埠基地內,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獲得來自上海高校的智力支持。如今企業正在研發高附加值的新材料汽車濾清器設備,需要用高性能的檢測設備;而相關設備國內沒有,需要花費500萬元購買國外的設備。現在陳登宇找到了童正明,如獲至寶,希望上理工能研發檢測設備。同時,兩人又對檢測標準的修訂一拍即合。
于是,在上周五的一場上理工科技園產學研合作直通車蚌埠行活動上,童正明與鳳凰公司正式簽約,開始進行產學研合作。
承接轉移
其實,在蚌埠行活動中,除了童正明與鳳凰公司之外,還有5家企業與上理工的教授們簽定了產學研合作協議。與此同時,在上理工科技園的牽頭下,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同濟等11所高校的大學科技園老總們集體組團赴蚌埠尋求產學研合作良機。
在安排得滿滿當當的一天行程中,老總和教授們走訪了上理工科技園蚌埠基地,實地考察了兩家入駐基地的高科技企業。隨后,科技園老總們與蚌埠高新區負責人進行對接、上理工教授們與蚌埠當地企業進行對接、上理工科技園企業與蚌埠風投負責人進行對接。3場對接會高潮迭起,雙方討論熱烈,根本停不下來。
上理工科技園蚌埠基地架起了上海與蚌埠科技合作交流的橋梁。蚌埠市人大副主任周剛民說,上理工科技園蚌埠基地帶來了上海園區的管理經驗和品牌效應,以及依托大學的智力支持,吸引了一批高科技項目落戶蚌埠,推動了一批科技企業在蚌埠成長壯大。
事實上,早在2009年,上理工科技園蚌埠基地掛牌后,就獲得了蚌埠高新區5年零租金的優惠。去年,這項優惠政策又得以延續5年,這與基地在5年內培育了157家企業、每年誕生60~70項專利發明等優異表現密不可分。
蚌埠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湯春義表示:通過上理工科技園蚌埠基地,我們可以更加快捷地融入上海兩小時經濟圈,讓上海科研成果在蚌埠實現產業化。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