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身邊多了很多來自農村的老年打工族?他們有的賣早點、有的做保潔,甚至還在建筑工地從事著重體力活。他們大多是50歲以上的農民工,活躍在上海城市的各種崗位上,他們有的甚至已有孫輩卻“老而不休”,繼續踏踏實實在微小的工作中任勞任怨。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也印證了市民的直觀感受,農民工高齡化趨勢有所加快。2010年,農民工平均年齡是35.5歲,2014年平均年齡是38.3歲,平均每年提升0.6個百分點,而50歲以上的農民工數量和比重更在加快提升。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的幾位大學生將目光聚焦這一群體,他們通過問卷和深度訪談,在7個月的時間里走進本市老年打工族部分群體,試圖了解他們的動機、生存現狀,描繪出一幅“來自農村的老年打工族現狀掃描”。這支團隊的調研報告獲得了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文科作品社會組一等獎。
能干則干的觀念
食堂里的盛飯阿叔、教學樓里的保潔阿姨,校園里的這些后勤工人似乎都不年輕了,卻起早貪黑地默默耕耘著。他們的身影吸引了上海交大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行政專業學生朱宇軒的視線,是什么讓他們“老而不休”?這一群體的真實生存現狀是怎樣的?帶著心中的這些疑問,朱宇軒和5位同學一起著手進行一項社會實踐,希望走近這一群體。
在7個月的時間里,這幾個大學生對本市“來自農村的老年打工族”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有效問卷超過了95%,受訪者覆蓋6個行業,他們來自11個省市。從問卷數據來看,受訪的老年打工族中大多為男性,年齡主要集中在51-55歲,這些老年打工族普遍是初中及以下學歷,健康狀況比較好,他們主要從事建筑業、服務業,月收入大多集中在3501-4500元。
團隊發現,金錢或許是老年打工族早年離家外出務工時的主要動機,但繼續務工且依然留在城市的主要動機已經轉變為勞動觀念、習慣、穩定收入、情感歸屬和對信任者的追隨等多個方面。在訪談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尚有勞動能力就應該勞動”,能干則干的傳統觀念在這一群體中相當普遍。老年打工族中的一部分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其余的也即將面臨退休,而他們的退休觀念和農村、城鎮居民不同——在50歲左右這個被認為應該準備頤養天年、兒孫繞膝的年紀依然堅持到城市打工。“我才51歲還很年輕啊,做得動為什么閑著?”一位受訪的胡大伯說。
企業也是受益方
調查結果顯示,10.8%的老年打工族已經來滬30年以上,但從事的工種卻基本沒有改變,甚至有部分受訪者從始至終一直都是從事同一份職業。此外,家庭觀念起到不小的影響力,例如67.6%的受訪者認為承擔家庭責任是主要打工動機;48.4%的老年打工者并非獨自一人來到上海,他們或是與愛人一同來到這個城市打工,或是追隨親戚、子女來這邊扎根團聚,且這種狀況以女性打工者為多數。
在問卷中,86.6%的受訪者認為外出務工后生活有所改善。團隊認為,除了對老年打工族本身帶來的收獲之外,城市也獲得益處。例如,老年打工族相對穩定但對收入的預期不高,對企業來說降低開支成本、填補了崗位空缺。一位事業單位負責人告訴朱宇軒,公司園林維護工作辛苦、休息日少,年輕農民工都不愿來,只有老年打工族不嫌棄,認為只要有活干就很好。
盼社會關注認同
受訪群體在收入和社會保障基本達到要求,但生活水平、質量還較低;社會保障層面,一位受訪者的表述代表老年打工族的心聲:“盡管工資低,但單位很正規,福利保障不管怎么樣都是優于老家。”在受訪者中,凡是與正規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老年打工族都能享受到三金,在醫療方面也能獲得基礎保障。
但是,由于戶籍身份的限制,老年打工族時常會遭遇同工不同酬的情況,招工單位在錄用時給外來打工者更低的薪資水平,老年打工族由于其戶籍限制在享受社會保障時也受到阻礙。另一方面,大部分老年打工族在被問及對于社會保障政策了解程度時,對于社會保障政策的細節部分及具體實施并不了解,有55.0%的老年打工族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社保方面的法律法規。
“老年打工族不是紙上死板的數據,他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在訪談中,我們希望時刻保持客觀的立場,但常常會不禁心中泛起波瀾,甚至潸然淚下。”朱宇軒說,團隊希望通過調查為老年打工族更加快樂自信融入城市做出努力,同時希望社會公眾關注和認同這一群體。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