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致青春》中的陳孝正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人生是只能建筑一次的大樓,我必須讓它精確無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對于很多高智商、高情商的精英來說,精確地規劃自己的職業、人生,讓其盡可能在可控的范圍內實現利益最大化無可厚非。而同樣是“雙高”人才,剛剛結束清華大學9年學業,取得博士學位的謝淘,卻選擇了一條未來不可控、風險不可控的職業道路:放棄交通銀行總行管理培訓生發展機會;放棄格林美環境發展戰略總監高薪職位;放棄上海規劃院和廈門規劃院的規劃師夢想,以江西省首批從清華北大定向招錄選調生的身份回到江西基層,在仙女湖區河下鎮擔任一名基層公務員。對于1989年出生的謝淘來說,可能是他26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冒險。他為什么要拿自己的職業生涯“冒險”,他圖的是什么?
品學兼優的“別人家孩子”
近800度的眼鏡、格子襯衫、牛仔褲、大頭皮鞋,眼前的謝淘一副四平八穩的理工科宅男形象,說起話來習慣性地夾帶著“然后”“其實”諸如此類的邏輯性詞語,似乎還留有象牙塔中的“書生意氣”。當記者翻開他的簡歷,看到的卻是一個標準“別人家孩子”的優秀模板,高雙Q,品學兼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2015屆博士畢業生,曾任環境學院研工組副組長;本科及研究生階段學業成績均名列年級前10%,連續8年榮獲清華大學各類學業獎學金;發表十余篇文章,榮獲3次國際學術會議獎項。曾獲北京市三好學生、首都大學、中專院校“先鋒杯”優秀團員、北京市優秀畢業生、清華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標兵)、清華大學優秀學生干部(標兵)、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先進個人、清華大學優良畢業生等稱號。今年8月份,作為江西省首批從清華北大定向招錄的選調生,謝淘被江西省委組織部下派到仙女湖區河下鎮掛職鍛煉,如今已有3個月時間。
放棄了幾十萬年薪到基層
對于職業選擇,有人喜歡穩當,有人偏愛挑戰。謝淘的職業選擇有點像上市第一天的績優股突然選擇低開。謝淘告訴記者,本科同寢室的同學在取得博士學位后,拿到咨詢行業某公司的百萬年薪職位,而一般環境專業清華博士畢業生的“行情”大約在30萬~40萬年薪,相比于當下就能拿到手的高薪水、高職位,謝淘選擇4萬年薪左右的基層公務員,不僅他的父母一開始不能理解,就他自己本身來說也是臨時“變卦”而為。謝淘告訴記者,受自己導師錢易院士的影響,原先自己的職業目標是到聯合國環保規劃署之類的崗位任職,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中國的聲音。為此,他自學了法語、德語,曾到歐美訪學,足跡遍布近20個國家,同時,在國際場合開展學術報告和演講。“這些經歷拓寬了我的視野,但同時也讓我明白其實中國并不缺乏這樣的聲音。‘行勝于言’是清華的校風,中國人要改變中國現狀,并不是表面上宣揚一些理念這么簡單,需要有人真正投身到基層去改善,這就是實干家和演說家的區別。如果能實現我的個人價值觀,我認為值得冒這個險。”謝陶說。
狀元鄉仍是貧困鄉刺痛了他
今年春天,省委組織部去清華北大兩所高校招聘選調生成為謝淘“冒險”的催化劑。“清華北大高等學府的學子,他們的流向可以說代表當地未來很多年發展的方向。但遺憾的是,江西每年考去清華北大的學子特別多,而近十年回到江西或者來江西工作的清華北大畢業生卻只有個位數,排在全國倒數,甚至落后于西藏、新疆。直到今天,江西很多狀元縣、狀元鄉,仍然是貧困縣、貧困鄉。”作為江西宜春人,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史宗愷的話仍言猶在耳,刺痛謝淘的心。這是江西首次在清華北大招聘選調生,而在此之前,這種大規模引進人才的項目已經在貴州、廣西、福建等省份試行了四五年,將近500名高等學府的優秀畢業生回到基層參與當地建設。“我想回到家鄉,為江西這片紅土地做一些貢獻。”謝淘說。經過選拔后,他成了首批7名選調生中的一員,來到仙女湖區河下鎮掛職鍛煉,分管生態農業和旅游。
“感覺在基層扎了根,無比踏實”
河下鎮離市區僅5公里,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仙女湖核心景區所在地,仙女湖區政治、經濟、文化、商貿、旅游中心,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涉及到征用農田的項目比較多,加上民風彪悍,老表們都“見過世面”,一些好的項目想要在河下鎮落戶難上加難。作為一名基層公務員,少不了和老表打交道。 “大家都覺得我是個外地人,又不會講方言,一開始會有一些距離感。”謝淘說,為了拉近和老表的距離,他選擇去村里駐點,聲稱自己只是下鄉學習的大學生,慢慢從一名抹不開面子的“外來后生”成為常到村民家里討水喝、嘮家常的“老熟人”,“聊得多了就放開來了,有時一時興起還能夾雜兩句現學現用的方言。”談到自己的訣竅,謝淘告訴記者,拉近距離后,盡量找一些話題切入,了解他們最想了解的東西。“老表其實很淳樸、很親切,只要耐心和他們打交道,他們愿意和你交心。”
而讓謝淘感觸最深的是11月1日舉辦的仙女湖國際馬拉松比賽,“比賽路線經過河下、江口、花園、洋田等村委。當天,當地很多村民出來看熱鬧。當我跑在跑道上,意外地看到很多‘熟人’為我加油鼓勁,這些面孔都是我在村里駐點時候打過照面、談過心的,這一趟我跑得特別帶勁,感覺在這里扎了根,無比踏實。”
清華環保專業的博士生到鎮上當基層公務員,所學專業能用上嗎?會不會英雄無用武之地?對于謝淘,河下鎮也倍感珍惜,大家發現,這名從上面指派下來的名校博士生既沒有一些體制內80后的暮氣沉沉,也沒有一些精英階層所帶有精致利己主義者的世故和老道。河下鎮黨委書記傅敏華常常提議讓謝淘給大家上上課,講一些新的理論、新的知識,同時為河下鎮做一些前期規劃性的東西,“比如說我們環保要從哪幾個地方做好,要達到什么樣的水平,保持青山綠水,怎么來做。”傅敏華說。對于這兩年的掛職鍛煉期,謝淘希望一方面了解基層的情況,另一方面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把河下鎮打造成一個示范點,成為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的品牌鄉鎮。
把自己的“黃金十年”交給江西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人們常說“學而優則仕”,只不過有人把仕途當理想,而有人借助仕途實現自己的抱負。作為江西首批清華北大選調生,3個月過去了,對于當初略帶沖動做的職業選擇,謝淘越發堅定:“在中文里,有一個名詞叫‘老表’,它特指江西人寡言少語,卻勤奮刻苦,以實干出成績,這種實干精神與清華‘行勝于言’的校風也是不謀而合。未來十年我要留在江西,在崗位上將自己的價值理念傳導出去。”說到這里,謝淘停頓了一下,臉上的酒窩讓這個理工男的表情變得生動起來,“個人的奮斗和付出,不能只是自己快樂,還要讓更多的人獲得快樂與幸福,也就是為國家社會的發展進步而努力。”
“中國當前很多環保問題,不單單是研發出最好、最優良的技術就能解決,需要從政策、決策層面或者說頂層設計的角度去影響,而只有在農村,到基層才能發現問題,找到癥結,最終為民造福。”說到這,這名清華大學博士生的臉上顯現出“書生意氣”特有的獨立和純粹,“未來十年,我希望有更多人來到江西,參與江西的建設,用青春、用熱血澆灌這片熱土,當我們離開江西的時候,外界對江西的想法不僅僅停留在革命老區,而是一個又好又快的、有更多未來期望和發展前景的新江西。”
血未冷,志更堅,夢想依舊在,人生正當年。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