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風靡于成人間的微信朋友圈,已經悄然進入小學生的生活。孩子們的朋友圈是什么樣的?與成人有何不同?他們喜歡什么樣的話題?近日,晨報記者調查了部分武漢小學生的微信,發現他們溝通交流時喜歡用各種表情、符號代表語言。“求解救,咨詢作業”常常被刷屏,而轉發心靈雞湯等則被視作最不受歡迎的話題。
最熱衷 過節向長輩微信討紅包
在江漢區一所重點小學上四年級的小林,早在8歲時就有了自己的微信號。小林給在老家荊門的爺爺申請了微信號,每天和爺爺視頻聊天。
放學后,和要好的朋友發起語音聊天,成為他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有時是閑聊,有時會針對感興趣的話題展開激烈討論。比如,前段時間科比的退役,就在群里引起了軒然大波。
而逢年過節的時候,他更是對搶紅包相當熱衷。不論是參與搶紅包大戰,還是向親戚長輩直接發微信討紅包,他都樂此不疲。
最獨特 各種奇怪表情、火星語
小林告訴記者,如果對方發很長的一段語音,他是沒有耐心聽下去的。亂按各種鍵以及發各種奇奇怪怪的表情,是他和小伙伴的最愛。
記者在小林的朋友圈里看到,他熱衷于發各種奇怪的語言,比如“剛剛那個人一口氣吃了十個包子6666;今天上學走得急,竟然外套反穿一上午,2333……
“2333就是啊哈哈哈哈哈;6666諧音‘溜溜溜溜’,形容很贊很棒的意思;‘理都懂’意思是‘你說的道理我都懂’。”小林向記者解釋道,這些用語打起來方便。
最常用 刷屏問作業,也愛分享八卦
“TFboys”有什么新動態?EXO又出了什么新單曲……這些娛樂界的八卦信息他們可能比你都了如指掌。
上小學5年級的夢夢告訴記者,除了明星八卦,夢夢的朋友圈常常被解答作業刷屏。
“求解救,今天語文作業第15題怎么填?”“今天數學作業到底是第37頁還是39頁的10-15題?”
夢夢笑稱,有時發的內容不想被父母看見,直接把父母屏蔽了也不好,因此設置了“選擇可見”。
最討厭 心靈雞湯和養生段子
“我們已經70歲了嗎?為什么現在就要轉發哪些水果能吃,哪些水果不能吃?”就讀于常青實驗小學5年級的凱凱最不喜歡看到這種“刷屏”。在他看來,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鐘愛心靈雞湯和養生段子。
采訪中,很多小朋友也很討厭親戚朋友在朋友圈轉發學習方法的內容,比如《如何快速提高背誦方法》等等,關鍵是親戚朋友發完還要@自己一定要看。“類似的方法操作性很低,每次看到這樣的內容,我都想把對方直接屏蔽。”一天被親戚@幾次的樂樂無奈地說道。
記者調查 近半小學生有手機,在家玩微信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江漢區、江岸區3所小學,隨機采訪了70名小學生,其中36名同學配有手機,而擁有自己專屬微信、微博、QQ等社交工具的學生有27人。采訪中記者發現,這些學生多為三年級以上。
據了解,孩子們的社交賬號多是自己申請。在江岸區上小學五年級的小楊告訴記者,學校有嚴格要求不讓帶手機,所以手機一般都在家里使用。微信,QQ一般只用來與同學聊天。
專家建議
網絡社交應合理引導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范先佐認為,在信息化時代,學生有微信號也是正常的。但比較小的孩子在使用這些社交媒體的時候,是需要家長進行指導的。范先佐表示,孩子在使用網絡社交媒體時,家長不能一味禁止,但可以適當做些限制,學校、老師和家長與孩子多溝通,引導孩子正確使用微信,建立積極向上的朋友圈文化。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