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的發布會一個接著一個,因為,今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剛好實施過半,教育部要向公眾交出“期中考試卷”了。
這些試卷敢讓“第三方”來打分評價,這一行為本身就能說明,5年來教育行政部門是做了實事的。
不過,看完一份份評估報告,我們發現,在教育政策實施過程中往往存在著“用力不均”的情況。
以基礎教育為例,西南大學作為本次義務教育的第三方評估方在報告中指出,幾年來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明顯增加了,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了4%,實現了教育經費投入里程碑式的突破。2014年,全國小學生均預算內事業性教育經費支出比2010年增加3668.51元,增長91.43%;初中生增加5145.42元,增長98.67%。
但是,如果細細打量我們會發現,“從2011年~2014年大量數據表明,這些年國家教育經費大大提高了,特別是對農村地區的投入大大高于城市,不過從幾年的數據看中部地區出現了經費塌陷的現象。”西南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宋乃慶教授說。“中部教育經費不僅低于東部地區,甚至低于西部地區。”以小學為例,2013年中部地區小學生均預算內事業性教育經費支出比東部地區低2460元,甚至比西部地區低1408元。
長期以來,我們都是窮國辦大教育,“好鋼用在刀刃上”是最有效率的攻堅方式,但是,這種把所有力量都用在那塊“最難啃”的骨頭上的方法,容易造成顧此失彼的局面。比如,當我們使盡全力抬高西部的時候中部就可能出現塌陷;當我們把錢都砸在教育的“硬件”上時,“軟件”往往成了阻礙教育發展的最大瓶頸……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