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副教授年僅32歲,是宿州學院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的一名老師,在安徽省煤礦勘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他是同事眼中的教學能手,也是學生心目中的良師益友。科研上,他兢兢業業、一絲不茍,以嚴謹的態度、努力踏實的作風不斷追求著學術上的進步。教學中,他立德樹人、亦師亦友,以身作則地教授學生知識,引導學生做人。從教七年,他時刻用實際行動在平凡的崗位上傳遞著正能量,書寫著作為一名80后青年教師的風采。
教給學生一碗水,我們就該有一缸水
記者初見陳松,是在資源與土木工程的教學科研秘書辦公室,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辦公室墻上掛著全國瓦斯分布的巨幅地圖,旁邊的書櫥里擺滿了艱澀難懂的專業書。
在教學上,我認為要教給學生一碗水的知識,那么老師就該有一缸水的知識儲量,甚至是一條河,源源不斷。陳松說這些話時表情很嚴肅,擲地有聲。這么多年的教學生涯,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自從2008年進入宿州學院擔任教學職務以來,陳松每年都會做科研項目,采樣、收集材料,甚至于下礦井到后期的數據分析和項目申請書的撰寫,無不是親力親為。老師自身的實踐是很重要的,這樣課堂教給學生的內容就會有干貨,也顯得生動一些。剛開始工作的幾年,他幾乎沒有過寒暑假,甚至周末休息的時間也很少。平時教學工作日時,也就是中午跑出去吃一碗牛肉拉面做午餐,很多時候都是在辦公室一坐就是一整天。
教學做不好,一定做不好老師;而科研做不好,一定做不好好老師陳松如是說。剛進學校的時候,為了方便打印資料和寫作,忍痛買了一臺800元錢的打印機,那時候一個月的工資也才1200元,他回憶道。陳松一直強調老師的知識儲備,他自己也一直保持著閱讀的習慣,持續關注本專業內前輩的學術動態和最新成果,并結合實例及時的與學生分享。
陳松坦言,工作這些年來,他感覺自己變老了好多。以前在戶外教學,扛著幾十斤的機器沖在最前面都不帶喘氣的。現在倒好,體重漲了幾十斤,什么都不拿就自帶了一個機器,他幽默的說道,以前是偶像派,現在變老了,只能做實力派咯。
在教學之余,他也一直筆耕不輟,曾先后主持完成了安徽省教育廳自然科學基金2項、宿州學院科研平臺開放課題及碩士科研啟動基金等3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及企業橫向課題10余項,第一作者發表科研論文30余篇,其中SCI/EI檢索10余篇。這些論文多為英文版,專業性很強。
對學生要以德服人,亦師亦友
平時教書上課時,陳松都會提前10分鐘到教室,這是他這么多年養成的教學習慣。他的班級幾乎沒有遲到早退的情況。自己要是做不好,就無法要求學生,陳松坦言,他平時在課堂上對學生很嚴格,但課下卻很輕松隨和,課上師生,課下朋友,亦師亦友吧。在教學內容上,他認真準備每一節課,力求細致,保證充實,使學生愛聽。
在教學改革這一問題上,陳松也有著自己的感悟。他強調要以問題為導向,用啟發式的教學去引導學生。他每次上完課后,都會留下大概5個問題,下堂課讓學生分組討論,讓學生用集體的思維去解決問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陳松在擔任輔導員期間,經常去學生宿舍和學生聊天。有一次還被大一的新生當成學生,互相稱兄道弟,而他也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陳老大。之前他們班一位來自東北的學生因為嫌學校離家太遠,想辦退學手續。作為輔導員的陳松沒有對即將離校的學生冷眼相待,而是認真了解情況,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最后這位學生不僅沒有離校反而在陳松的鼓勵下,于四年后成功考入了老家吉林大學的研究生。在陳松曾經所帶的一個畢業班級中,68人中考取研究生人數高達25人,且多數就讀于國內的一流學府。而這與陳松的教學方式是分不開的。
2010年,陳松獲得宿州學院教學測評優秀、優秀實驗教學人員等稱號,并于2008-2009、2010-2011榮獲宿州學院優秀輔導員(班主任)稱號,在2013-2014、2014-2015學年教學考核中榮獲優秀。
真誠的付出,終會獲得回報。現在每次教師節,都會收到學生們的祝福短信。這讓我很欣慰。陳松說。
青年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展教學科研工作
作為一名80后的教師,陳松認為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科研中都應該充分發揮青年教師的優勢。
我們80后教師和那些70后甚至60后的教師相比,在經驗上可能有所欠缺,但是我們年輕精力旺盛,更加應該多多努力鉆研學術,在談及青年教師的素質問題上陳松如是說到。同時我們也要發揮青年教師和學生之間代溝小,更易理解學生的優勢,多去和學生交談,了解學生的所做所想,從而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
現在的陳松依然奮斗在教學與科研的第一線,遇到問題從不推脫,總是盡己所能的去解決。苦心育人化桃李,贏得英才遍四方。在教書育人做科研這條道路上,他仍將孜孜不倦,上下求索。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