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簡介】王義遒,生于1932年9月20日,浙江寧波人。杰出的自然科學家,我國著名的高等教育管理專家、教育家。1954 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61年于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畢業獲副博士學位。曾任國際無線電科學聯合會中國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等職。他是中國波譜學和量子頻標領域知名專家,其著作《量子頻標原理》在這一領域有重要影響,有科學論文七十多篇。1965年主持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原子鐘光抽運銫汽泡原子頻標,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授予他重大成果獎,1993年中國物理學會授予他饒毓泰物理獎。
大學時代是一個從學校向社會過渡的平臺,是實現自我蛻變的一個黃金時期。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如何珍惜韶光,不斷地完善自我以應對將來的激烈競爭呢?11月20日18時30分,錢學森之問的回應者,北大王義遵教授做客哈爾濱工程大學啟航講壇,以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大學生為主題為在座學生的大學生涯做出了悉心指導。
為國求學 努力自愛
由于文化、歷史、背景等各方面的差異,東西方的辦學主旨也不盡相同。相較之下,西方更注重個人的發展和學術的自由,而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作為我國第一個國立綜合性大學的背景則完全是為了國家功利,之后的中國大學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這種辦學宗旨。在我國,大學生求學目的不僅要為自己,而要首先為社會、民族和國家,這個宗旨符合中國儒家知識分子的入世思想,平天下的傳統理念。
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小學生作為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帶有強制性,是被教育,不能做到自愛。對于高等教育而言,它根本上改變了教與學、學校與學生的關系。這個時候學生的學習變成了一種自主的需求與權利,它需要我們學生學會自愛,這個自愛既是態度、方法、過程,也是學習的內容,更是結果和目標。它具體包涵五個層面:自珍、自愿、自覺;自主、自助、自為;自立、自省、自律;自知、自信、自強;自如、自由、自我解放。
調適思維 快樂學習
學習思維有三種類型淺層次、深層次和策略型,由此也對應了三種學習者。淺層次學習者善于死記硬背,關注通過考試;策略型學習者學習的目的在于考試得高分,升讀研究生,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如何在考試中輕松取勝;深層次學習者善于問為什么,探究事物之間的聯系,將知識碎片整合在一起,在頭腦中構造出世界模型,同時樂于探索未知,敢于迎接復雜任務的挑戰。通過比較不難發現唯有深層次的學習者才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努力的方向。同時,我們也需認識到思維運作過程是一個用已成范式(舊的知識體系)去理解新的信息的過程,期望落空時就改變理解方式,重建知識體系,思維也就在矛盾中不斷開拓著。
有些學生不想追求卓越更無成名奢望,上大學只為將來謀職賺錢,對學習得過且過。這些學生學不好,不是能力不夠而是態度問題,究其原因是他們并沒有鉆進學習中去發現其中的樂趣。當小孩子發現用放大鏡竟然可以點燃小紙片之類的事情時,他們新奇、興奮,相比之下現在的大學生往往缺少這種新奇感和趣味感,去專注地探索和創造。同時興趣建立在對學習意義感的認知上面,清楚自己所學所做的對自己、社會、國家甚至于人類是重要的,從而自己激發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將自己的興趣、優勢和社會對接,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快樂學習。
走出誤區 卓越""名氣"
卓越與名氣之間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系。對于個人而言,挖掘自己的潛能把自我的價值與作用發揮到最大程度,便可稱之為卓越,并不是只有在某個方面做出特別大的貢獻才可。貝恩的《如何成為一個卓越者》中的30多個典型人物之中,僅有3個名人,剩下的人并沒有什么名氣。現在的人往往走不出這個誤區,總是不自覺地把卓越、優秀與金錢、名氣綁架在一起。對于當下的青年學子而言,在求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竭力避免這種功利性的不純粹的卓越。
王義遒教授進一步舉例,在上世紀50年代,一名北大畢業生在縣城做法官,處理一個國民黨降官案件時,面對眾人的反對,他從法律的角度出發,堅持認為這名降官沒有過失,據理力爭,最后打贏了官司,讓自己的價值與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也維護了法律的公正和尊嚴。即使他并沒有什么名氣,但無疑他就是卓越的人。
講座的最后,王義遒教授一句一個人有多優秀,不是看他有多聰明,而是看他有多努力。揭示了本次講座的中心。多努力,就有多幸運。希望處于迷茫中的你能夠從中獲得一些東西,更加清晰地知道以后的路,從而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你。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